炎景忽已往,素节来有期。
西池日夕凉,风雨飘无时。
高树易为响,离蝉如自悲。
谁能慰绵思,非无酒盈卮。
【注释】
感秋:即《感秋思》,写秋风中所见所感。
炎景忽已往,素节来有期: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凉爽的秋季已经到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们思念亲友的时候。
西池日夕凉,风雨飘无时:在西池上欣赏着夕阳下的美景,但此时却伴随着阵阵的风雨,无法享受这美景。
高树易为响,离蝉如自悲:风过高树,树叶发出声响;离群索居的知了也像人一样感到悲伤、孤独。
谁能慰绵思,非无酒盈卮:谁能安慰我的绵绵思绪呢?我虽然没有酒却还有满杯的美酒。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短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首联两句,诗人把“夏日”和“秋天”作了对照。“炎景”指夏天,“素节”则指秋天。“忽已往”,指夏天忽然过去了。“有期”,指秋天的到来。这开头两句,就从时间上点出了题意。
第二联紧承首联的“素节”而来,描绘了一幅清冷的傍晚景色图。“西池”指池塘,“日夕”指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凉”与首联的“炎景”相对应,写出了西池之水因日落而渐凉的景象。而“风雨飘无时”一句,则又写出了西池之水因风雨而至而不息的景象。“风雨飘”,是说雨随风飘荡,风吹雨散。“无时”,则是说风雨飘荡的时间没有定数。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西池的景色,又暗寓了时光荏苒之意。
第三联紧承前二句的“西池”而来,进一步描绘了西池中的景物。“高树”,指岸边的高高的大树,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的朋友。“易为响”,是说高树因风雨而摇动的声音很大,容易听到。“如自悲”,是说树上的叶子随风飘落,好像是树上的知了(鸣虫)在为自己的生命感到悲哀。这里,用“知了”比喻自己,既形象又贴切,更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伤感与寂寞,从而为下文作了铺垫。
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以设问的方式抒发了对远方朋友的怀念之情。“谁能慰绵思”,是说有谁能慰藉我这缠绵不断的回忆?“非无酒盈卮”,是说虽然没有酒,但我还有满满的一杯酒。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的孤单,又表现出他的达观与洒脱。
这首诗语言平易自然,风格清新明丽,善于抓住典型景物进行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怀念之情,是唐代七绝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