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秋争高,弥望翠屏展。
陆子柘湖来,招寻兴不浅。
入林导白足,幽径逾偃蹇。
斗折攀寿藤,仄行仆积藓。
逶迤穿风穴,潭岛凡几转。
湖光似明蟾,屈曲浸苍巘。
举俗重宵游,我辈及昼衍。
侧闻米漫士,题字剔蜗篆。
琴台为谁书,健笔犹可辨。
清音自有馀,佳名非枉践。
古人去已遥,得酒聊共遣。
这首诗是陆子柘湖来,招寻兴不浅,入林导白足,幽径逾偃蹇。斗折攀寿藤,仄行仆积藓。逶迤穿风穴,潭岛凡几转。湖光似明蟾,屈曲浸苍巘。举俗重宵游,我辈及昼衍。侧闻米漫士,题字剔蜗篆。琴台为谁书,健笔犹可辨。清音自有馀,佳名非枉践。古人去已遥,得酒聊共遣。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中秋夜游南屏山的诗。全诗通过对南屏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句“南山秋争高”,描绘了南山在秋天里显得格外高大挺拔的景象。这一句通过对比秋日和南山,突出了秋天的壮丽景色。
第二句“陆子柘湖来,招寻兴不浅”,描述了诗人邀请朋友们来到柘湖游玩的情景。这句话中,“陆子”指的是陆子柘湖,诗人邀请朋友们来这里游玩,可见他对这个地方的喜爱。
第三句“入林导白足,幽径逾偃蹇”,描绘了诗人进入山林后,沿着曲折的山路前行的情景。这句话中,“白足”指的是赤脚,诗人赤脚行走在山林间,感受着自然的韵味。
第四句“斗折攀寿藤,仄行仆积藓”,描述了诗人在山林中攀爬寿藤,走在石壁上,被苔藓覆盖的情景。这句话中,“寿藤”和“寿”谐音,诗人用寿藤来比喻山路曲折,而苔藓则是大自然的痕迹。
第五句“逶迤穿风穴,潭岛凡几转”,描绘了诗人穿过山洞,看到几个小岛的情景。这句话中,“逶迤”和“风”都与风有关,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风洞穿行的画面。
第六句“湖光似明蟾,屈曲浸苍巘”,描述的是湖面波光粼粼,如同明月一般。这句话中,“明蟾”指的是明亮的月亮,诗人用它来形容湖面的波光。
第七句“举俗重宵游,我辈及昼衍”,描述了中秋节时人们都喜欢出游赏月的情景。这句话中,“重宵游”指的是中秋节时人们喜欢出游赏月,而“及昼衍”则是指除了夜晚,白天也有人出来游玩。
第八句“侧闻米漫士,题字剔蜗篆”,描述了诗人听说米漫士在山上题字,他的字迹清晰如蜗牛壳上的纹路。这句话中,“侧闻”表示听说或传闻,“米漫士”指的是米芾,他以书法闻名于世。
第九句“琴台为谁书,健笔犹可辨”,描述了有人在琴台上题字的情景。这句话中,“琴台”指的是古代文人墨客常去的地方,而“健笔”则是指书写有力、清晰的字迹。
第十句“清音自有馀,佳名非枉践”,描述了琴声悠扬,名字虽好却不必虚设的情景。这句话中,“清音”指的是优美的音乐,“佳名”指的是美好的名声。
第十一句“古人去已遥,得酒聊共遣”,描述了古人已经远离,只有美酒相伴的情景。这句话中,“古人”指的是历史上的人物,他们已经离我们而去,只剩下美酒相伴。
这首诗通过描绘南屏山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