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中原接战尘,但夸天堑渡无因。
阿谁肯堕新亭泪,有客犹寻旧院春。
会冠莲台王学士,名喧桃叶顾夫人。
蛾眉前后皆奇绝,莫怪群公欠致身。
【注释】
秦淮怀古四首其二:此诗是借咏秦淮风光来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回首中原接战尘,但夸天堑渡无因。”这一句是说,在金陵城外,可以远远看到中原地区的尘土飞扬,但是,由于有长江天堑的阻隔,所以无法渡江回到北方。诗人通过对比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悲伤之情。“阿谁肯堕新亭泪,有客犹寻旧院春。”这一句是说,又有谁能像王导在新亭痛哭那样去流泪呢?然而,仍有客人在寻找着旧时的庭院中的春天。诗人用反问的语气来表达他对故国的情感。“会冠莲台王学士,名喧桃叶顾夫人。”这句诗是说,那些曾经在金陵城中显赫一时的人物,如今都已经离开了这座城市,而那些仍然留在金陵的人却依然如故,他们的名字仍然被世人所熟知。诗人用反衬的手法,来表达他对故国的情感。“蛾眉前后皆奇绝,莫怪群公欠致身。”最后一句是说,那些曾经在金陵城中出现过的美丽女子,现在都已经被人们遗忘了,而那些依然留在金陵的人却依然如故,他们的名字仍然被世人所熟知。诗人用反衬的手法,来表达他对故国的情感。
【赏析】
这首《秦淮河杂诗》是诗人于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秋末冬初在金陵创作的一组七绝,共四首。这组诗以咏叹金陵风物、抒发故国之思为主要特点,其中既有吊古伤今的悲凉之音,又有感伤岁月流逝的哀怨之情,更不乏慷慨报国的豪迈之意,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首句“回首中原接战尘”,点出诗人的游历之地金陵(今南京),又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诗人的忧国之情。“接战尘”三字说明金陵城已不是当年那个繁华的江南水乡古城,而是在战火纷飞中度过的。“但夸天堑渡无因”,这是诗人感叹自己无法回到中原的原因,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关心之情。
颔联两句写游历金陵所见之景,并借此表达诗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但夸”二字表明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天堑”指的是长江,“渡无因”则表明了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的局面尚未结束,诗人无法回到中原。
颈联两句写游历金陵时看到的景色,并借此表达诗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有客犹寻旧院春”,诗人用反衬的手法来表达他对故国的情感。“新亭”是东晋时王导在建康(今南京)新亭上痛哭的故事,这里用来比喻南宋灭亡后,许多士大夫被迫流亡到江南,但仍思念中原。诗人用反衬的手法来表达他对故国的情感。
尾联两句写游历金陵时看到的景色,并借此表达诗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蛾眉前后皆奇绝”是指金陵城内的美女,“莫怪群公欠致身”,意思是不要怪这些美女们未能为国家效力,因为她们都是才女。诗人用反衬的手法来表达他对故国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金陵城风物的描写以及诗人自身的感慨与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