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貌抠衣拜,机丝俨若新。
月来邾子国,人宿孟家邻。
翠峄森侵汉,残碑远失秦。
松风吹夜气,壁立四无尘。

【注释】

庙貌:指孔子的庙宇,孔庙。抠衣:恭敬地脱掉衣服。机丝:指织机的经线和纬线。俨若新:像新织的一样整齐。邾子国:春秋时鲁国的一个诸侯国,在今山东曲阜东北,孔子曾去访问并在那里讲学。孟家邻:孟母所居,在邹城的南门内。翠峄山:在邹城西南,山上有孔子讲学的遗址。残碑:即石碑,是孔子讲学的遗迹。壁立四无尘:墙壁高耸直上,四周没有尘土,形容庙堂的清幽高洁。

【译文】

拜谒孔子庙,虔诚地脱下衣服;

经纱纬线整齐如新。

月色皎洁照进邾子国,我宿于孟母故里近旁;

翠柏森然遮满汉水边,残存的石碑远逝秦时。

风吹松林送来夜气,四壁高耸无尘土。

【赏析】

《宿邹县谒孟子庙》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的一首五言律诗。此作写于嘉靖十六年(1537),作者为参加会试到邹县谒拜孔子庙后,夜晚宿于附近,第二天又游邹县的翠柏山,并题诗一首。全诗通过对邹县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孟子的敬仰之情。

首联写谒拜孔子庙的情景。“庙貌”,指孔子的庙宇。“抠衣”,表示恭敬的样子,古代祭祀时要穿上礼服、戴上礼帽,然后跪下来行三跪九叩之礼,所以“抠衣”就是穿上礼服,脱掉上衣,表示对圣人的崇敬。“机丝”,指织机的经线和纬线。“俨若新”,形容整洁有序。这里以孔子庙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敬仰之情。

颔联描绘了邹县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背景。“月来邾子国”,“邾子国”,指春秋时鲁国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山东省曲阜市一带。孔子曾在此地讲学,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人宿孟家邻”,“孟家邻”,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孟轲的居住地,也是孔子曾经讲学过的地方。这里的“邹城”是指现在的邹城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孔子故里的所在地。作者在这里宿留,是因为邹城是孔子曾经讲学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颈联描述了邹城的山水风光和文物古迹。“翠柏森森逼汉”,意思是邹城的山上郁郁葱葱的翠柏如同一道绿色的屏障,遮挡住了汉水的波涛。“残碑”,即石碑,是孔子讲学的遗迹。这里用“残碑”来比喻孔子讲学的遗迹虽然已经残缺不全,但仍然能够让人感受到他的教诲依然存在。“壁立四无尘”,意思是墙壁高耸直上,四周没有尘土,形容庙堂的清幽高洁。这里的“壁立”形容墙壁高耸入云,“无尘”则表明环境清幽宁静,没有世俗的纷扰。

尾联表达了作者对邹城的赞美之情。“风”,指清风;“松”,指松树;“夜气”,指晚上吹来的松树林中的清凉空气。这里的“风”、“松”、“夜气”都是用来描绘邹城夜晚的景象。“壁立四无尘”则进一步强调了邹城的清幽之美。作者通过对邹城的描绘,表达了对邹城的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