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棹不觉远,窈然流水深。
春烟沉大岭,密雪响疏林。
白社何年约,青蓑旧隐心。
推篷起寒色,双屐阻幽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从题材与主题、组织结构、手法、语言等角度进行分析判断。解答此题,可抓住“孤棹不觉远,窈然流水深”两句中的意象“船”“溪水”,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再抓住“春烟沉大岭,密雪响疏林”这两句话中的意象“春烟”“密雪”“疏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我独自驾着小舟在西溪泛舟遇雪,不知不觉间已驶离家乡。那窈窕深远的溪水,好像流不尽的春天之烟。细密的雪花洒满稀疏的树林。白社何年约定相会?我当年隐居的蓑衣已经破旧。推开船篷看寒色透出水面,两只木屐阻碍了我的幽静寻访。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写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作者因避乱入山,故有此作。
“孤棹不觉远,窈然流水深。”首联点明泛舟西溪的地点,是远离尘嚣的僻静之所。“孤棹”(小船)指作者自谦之词,也表现了作者游兴之浓,心情之欢。“不觉”二字,既写出了泛舟途中,心旷神怡的惬意,又写出了作者对于这种清幽环境的陌生感。“窈然流水深”中“窈然”是形容水流声清脆悠扬,“深”则指西溪的景色秀美,使人感到幽远而深邃。这两句诗以动写静,以声传情,把西溪的自然美描绘得栩栩如生。
“春烟沉大岭,密雪响疏林。”颔联写所见之景:春意盎然的西溪,被飘飞的春雪覆盖,显得格外清新秀丽,而远处的大岭,被厚厚的雪层掩盖,更显得巍峨雄伟。“春烟”即春雪,“密”指雪密集,“疏林”则指雪后树林的轮廓。这两句以动写静,以视觉来表现听觉,用“沉”“响”两个动词描写出了雪后景物的特点。
“白社何年约,青蓑旧隐心。”颈联是说:我何时与你在白社相聚过呢?我的蓑衣还是当年你留下的吧!“白社”即白社山,位于今江西省上饶县南,为三清山支脉。“约”字暗含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尾联“推篷起寒色,双屐阻幽寻。”作者推开船篷,只见一片苍茫的雪景,于是只好收起船篷,穿上双屐,去探访朋友的踪迹。“双屐”指古代的一种鞋子,用竹片或木板制成,两片合起来穿,行走时容易滑倒。这里用来比喻自己因雪而行动不便。
这首诗写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当时作者因避难入山,所以有“推篷”“双屐”的举动。作者以船为家,在船上饮酒赋诗,过着闲适的生活。但此时正值南宋王朝国势日衰之际,作者心中充满了悲愤之情。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