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霁初冬月,团团出女墙。
明收一旬雨,清酿五更霜。
入竹禽惊梦,侵莎蛰闭房。
今年馀两度,深惜此流光。
【注释】
月夜:指初冬的夜晚。
乍霁(jiè):刚刚晴朗。
出:从。
明收:即“明朝”。一旬:十日,十天。一旬雨,即十日间所降之雨。
清酿:犹言酝酿。霜:指秋霜。
入竹禽惊梦:指秋风入竹,吹动了鸟儿的羽毛,它们惊醒了梦中的自己。
侵莎蛰闭房:指秋寒入侵,使草木枯萎,蛰伏的动物开始冬眠,昆虫躲藏在草中。
今年:指今年秋季。馀(yú):同“余”,多。两度:二回。流光:指时光易逝。
【赏析】
这首五绝写于秋天,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抒发作者对时光流逝,年华不再的感伤之情。首句“乍霁初冬月”点明了时间——初冬之夜。“乍霁”是突然放晴的意思。诗人抓住这个时间特点来刻画月亮,写出初冬夜空的幽美和清新,为下面描写景物作铺垫。
次句“团团出女墙”描绘了一轮明月在夜空中冉冉升起,高悬于女子的墙头,十分美丽。这句诗不仅写出了月亮的形状,而且突出了它的皎洁、圆满。“团团”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出”字又赋予了它动态美。“女墙”,指城墙之上的女墙。这一句把月亮与女墙联系起来,既写了月亮,又写了女墙,两者互衬,相得益彰。
第三句“明收一旬雨,清酿五更霜”描写的是秋末冬初的景象。“一旬”,指十天。“清酿”,犹言酝酿,指秋雨连绵不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秋雨绵绵不断地下了一个半月,最后在第五个晚上才停了下来。这里,“明收”、“清酿”两个动词,将秋雨连绵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雨幕笼罩的秋夜之中。
第四句“入竹禽惊梦,侵莎蛰闭房”,则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气氛。“入竹”“侵莎”都是动宾结构,但在这里用得很妙,它们把秋天的气息写得更为浓烈。“入竹禽惊梦”是说秋风入竹,吹动了鸟儿的羽毛,它们的翅膀被风吹得扑棱扑棱直响,仿佛是在做着一场大梦,而醒来之后便惊慌失措。“侵莎蛰闭房”是说秋寒入侵,使草木枯萎,蛰伏的动物开始冬眠,昆虫躲藏在草中。这句诗通过描写这些细节,将秋天的气息写得更为浓烈。
尾联两句“今年馀两度,深惜此流光”是对全诗的总结和升华。“馀两度”是说今年已经经历了两次秋雨,而“流光”则是指时光易逝。诗人感叹岁月荏苒,年华已逝,不禁心生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秋雨、秋霜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不再的感伤之情。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