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计桃源向四明,奔山奔水接檐楹。
乡邻比视庞公隐,寇盗应知王粲名。
涛白掀天迷大浃,海青傍午下空城。
我家更在三交外,战地闲花又落英。

【解析】

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

其一,首二句写隐居之所,桃源在四明山,是作者的故乡。“奔山奔水接檐楹”写其居处与环境。“奔”字用得妙,写出了四明山水的险峻,而“奔”“接”二字更是突出了诗人归隐山林、避世高逸的生活态度。

其二,三、四两句中用典,“庞公”指庞统,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隐居于湖北襄阳隆中的名士;“王粲”指王粲,三国时著名文士,以才名著称,后因避难入荆州刘表幕。“乡邻比视庞公隐,寇盗应知王粲名”一句,既点出了自己隐居之处,又暗示了自己虽隐居却仍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的心态。

其三,五、六两句写景,“涛白掀天迷大浃”,“涛白”指大海潮起潮落时白色的浪花,“海青傍午下空城”则形容战乱后的景象。“涛白”“海青”两词,一实一虚,虚实相间,生动地描绘出战乱后的荒凉景象;“大浃”指大地淹没,“傍午”指中午,“下”字暗指“日落”,将时间推移到傍晚,更增添了凄凉感伤的气氛。

其四,最后两句写诗人闲居生活之苦闷,“我家更在三交外”,“三交”指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县的三江口一带。“战地闲花又落英”写此地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流露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失望之情。

【答案】

寄怀

作计桃源向四明,奔山奔水接檐楹。

乡邻比视庞公隐,寇盗应知王粲名。

涛白掀天迷大浃,海青傍午下空城。

我家更在三交外,战地闲花又落英。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全诗通过描绘隐居环境的险峻和战争带来的凄凉景象来表现诗人的心境。

开头两句,诗人以“作计”一词表明自己的隐居目的。“四明”,古地名,位于今浙江宁波一带。“奔山奔水接檐楹”,描绘了一处风景优美,环境幽静的隐居之地,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三四两句中,“乡邻”“寇盗”都是诗人的自比。“庞公”指的是晋代名士庞统(179-214),他隐居南阳时,刘表曾派人请他为官,但庞统坚决推辞,并说:“我本打算做隐士,现在虽然做了官,但我仍然想隐居。”后来庞统就去了四川隆中。“王粲”,指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王粲(179-217)。王粲曾因躲避曹操的追杀来到荆州,刘表让他当了军师,但他并不安心,不久便离开了刘表,继续隐居。

五六两句写诗人的居所周围的自然景象。“涛白”、“海青”都指海潮,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海浪翻涌,白花花的浪花冲天而起;海风呼啸,太阳落下时也带来了阵阵凉意。这几句写景很具体,但用词很简练。其中“涛白”、“海青”两个词语用得尤为巧妙,前者形容海浪汹涌澎湃,后者则形象地描绘出夕阳西下时的海景,同时“白”、“青”二字也使诗句色彩鲜明,形象逼真。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慨。“我家更在三交外”,意为我的家乡离这里非常远;“战地闲花又落英”,意思是战争过后,这里的风景依旧美丽,但却没有人来欣赏它。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是一首题壁诗,全诗通过对隐居环境的描绘和对时局的关注来表现诗人的心境。诗人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将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现状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