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经如高密,黄巾犹重师儒,知汉末纵有桓灵,苟非离经叛道用夏变夷,能易一姓不至亡国;
讲学有王通,凌烟实承化育,数贞观以来方策,几多贤士名臣拨乱反正,今无其人吾谁适从。

这首诗是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挽歌,表达了他对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

  1. “解经如高密,黄巾犹重师儒”: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解经如同高密(即孔子)一样严谨,但黄巾之乱仍然严重地威胁着社会。黄巾之乱是指东汉末年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由张角等人领导,对东汉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里的“师儒”指的是古代知识分子,他们在当时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他们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2. “知汉末纵有桓灵,苟非离经叛道用夏变夷,能易一姓不至亡国”: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虽然汉末时期有桓帝和灵帝两位皇帝的统治,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明君。如果他们不是离经叛道、用夏变夷,那么汉朝就不会灭亡。这里的“离经叛道”指的是背离儒家经典的行为,而“用夏变夷”则是指采用中原文化以取代少数民族的文化。这里的“一姓”指的是汉朝的姓氏,即刘姓。如果这个姓氏没有被改变,那么汉朝就不会灭亡。

  3. “讲学有王通,凌烟实承化育”: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讲学的时候有王通这样的人物,而凌烟阁则是承载了文化的孕育之地。这里的“王通”是唐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在唐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凌烟阁”则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功臣而建造的一座楼阁,它成为了唐朝文化的见证。

  4. “数贞观以来方策,几多贤士名臣拨乱反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回顾贞观以来的政策和策略,有很多贤士和名臣都在拨乱反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的“贞观”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期,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稳定国家,发展经济,加强文化教育等。而“贤士名臣”则是指在这一时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5. “今无其人吾谁适从”: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现在的人去做这些事情,我该怎么办呢?这里的“其人”指的是那些有能力去拨乱反正的人。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社会现状的担忧,他希望有人能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