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不作九龙游,扶病行来解宿愁。
经过古藤依旧在,忽看新雨半空浮。
雕栏曲槛临霄汉,华栋珠帘俯涧流。
坐憩意在泉共彻,登临身与境俱幽。
大湖月满南窗入,叠嶂云深北牖留。
冉冉平畴来雾霭,阴阴廿里布松楸。
上方禅寂疏钟度,下界人喧细管稠。
水带玉虹晴亦雨,山飞翠浪夏疑秋。
宾朋不数三贤笔,意气应依百尺楼。
曾见灵台成不日,共闻花县治难侔。
未因喜雨追坡老,自布淳风比太邱。
欲识凭高无近远,延陵处处有歌讴。
【注释】
惠山:在江苏无锡市西南。云起楼:旧时无锡的名胜之一,相传始建于唐代,屡毁屡建。
几年:指过去几年。九龙游:传说中太湖有九个龙王居住,因此太湖又称为“九龙池”。
扶病:因身体不适而勉强行动。解:解除。宿愁:长久积在心里的忧愁。
经过:经过。古藤:指古树。仍:仍旧。
雕栏曲槛:雕绘精美的栏杆和曲折的栏杆。临霄汉:指楼高耸入云。
华栋珠帘:华丽的屋梁和珍珠般的帘幕。俯涧流:低垂于山涧之中。
坐憩意在:指坐下来休息时,思绪飞扬,意趣盎然。泉共彻:泉水与心意相通。
登临:登上高处。身与境俱幽:自己与周围的景色一样幽静。
大湖:太湖。月满:月光皎洁。南窗:指南方的窗户。入:进入。
叠嶂云深:层层叠嶂中的云雾很浓。北牖:北面的窗户。留:停留。
冉冉:渐渐、慢慢地。平畴:平坦的原野。
阴阴:阴暗的样子。廿里:二里。布松楸:布满松柏。
上方:指山上的高处,禅宗认为这里是佛性所居之地。禅寂:寂静无声。疏钟:稀疏的梵音。
下界:人间。百尺楼:指高高的楼台。
曾见:曾经看到。灵台:指佛塔。成:建成。不日:不久之后。
花县:今安徽怀宁县一带,是吴越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城池,故又称“吴城”。治难侔:治理得不容易相提并论。
未因喜雨追坡老:没有因为这次喜雨而追随苏轼到黄州来。坡老:苏轼的别号,即东坡居士。
自布淳风:自然地传播淳朴之风。比太邱:比喻像颍川太守陈寔那样以德治民。
延陵:指春秋时吴国延陵季子,后以“延陵”称吴国。处处有歌讴:到处可以听到歌唱。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惠山云起楼上观瞻所见,并抒写他的思想感受。全诗意境开阔,笔法雄浑,风格豪放,气势恢宏,堪称咏怀之作的典范。
首联“几年不作九龙游,扶病行来解宿愁。”说诗人多年未能游览太湖的九龙池(即太湖),因病勉强前来,才解除了久积在心的忧愁。
颔联“经过古藤依旧在,忽看新雨半空浮。”描写诗人从古藤旁走过,忽然看见新雨从天降下,飘荡在半空中的情景。这一联写得很有画面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
颈联“雕栏曲槛临霄汉,华栋珠帘俯涧流。”写楼阁高耸入云,楼内华丽轩敞,珠帘低垂,宛如置身仙境,让人感觉十分惬意。
尾联“坐憩意在泉共彻,登临身与境俱幽。”诗人坐着休息时,思绪飞扬,泉水潺潺流淌;登上高处眺望,自己与周围的景色一样幽静。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但诗人并没有单纯地描摹景物本身的特点,而是把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自己的豪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