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不得达,生男亦胡为。
四十乃一来,对人良可嗤。
戏彩学老子,挽须愧小儿。
西山日已薄,乡国归何时。
叹息谓季弟,尔独无分离。
承欢廿八载,乐亦安能知。
【注释】
至宁古塔 其二:至,到。古塔,即黑龙江的瑷珲城。二,指第二首。上书不得达,生男亦胡为:想通过上书来求得一官半职,可是儿子出生后,又有什么用呢?四十乃一来,对人良可嗤:到了四十岁才能得到一次机会,真是让人可笑。戏彩学老人,挽须愧小儿:我学老子的样子,头戴彩冠,挽着胡子,可是却比不上小孩子那样天真。西山日已薄,乡国归何时:西山的太阳已经快要下山了,家乡的亲人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身边。叹息谓季弟,尔独无分离:叹息地对弟弟说,你一个人在外,没有亲人相依,真可怜啊!承欢廿八载,乐亦安能知:在父母膝下承欢(孝敬)了二十多年,快乐又能知道吗?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赴任途中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及对仕途的失望情绪。全诗感情真挚、深沉,反映了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首联“上书不得达,生男亦胡为”,是说自己想通过上书来求得一官半职,可是儿子出生后,又有什么用呢。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失望,也透露出他对自己不能实现理想的无奈。
颔联“四十乃一来,对人良可嗤”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仕途失败的感慨。四十岁才得到一次机会,真是让人可笑。这里的“笑”字,既是对自己境遇的自嘲,也是对那些不重视人才的统治者的讽刺。
颈联“戏彩学老子,挽须愧小儿”则是对自己形象的描绘。头戴彩冠,挽着胡子,学着老子的派头,却比不上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这里的“戏彩”是说自己像古代的圣贤一样有学问,有德行,但同时也有失真的一面。这里的“挽须”是指自己年纪大了,头发都白了。而“愧小儿”则表明自己觉得自己还不如小孩子那样天真无邪。
尾联“西山日已薄,乡国归何时”则是对家乡思念的倾诉。西山的日落时分已经渐渐西沉,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这里的“西山”既是实写自然景象,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心中的故乡。
最后两句“叹息谓季弟,尔独无分离”则是对弟弟的情感表达。叹息中带有对弟弟的关心和牵挂。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仕途上的挫折感和对弟弟前途的忧虑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相互关爱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