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功德如新,能使匕鬯勿惊,楚境遂为天下重;
小子亲炙最晚,但见声色不动,中朝重奠泰山安。
【注释】
挽张之洞联:指清代名臣张之洞的挽联。“亲炙”,原指亲自体验,后比喻直接受到教育或指导。“中朝”,古称京城为中朝,这里代指朝廷。“重奠泰山安”意谓张之洞在朝廷上的地位如同泰山稳固不动。
【赏析】
这是一副对联,上联说张之洞功德卓著,能镇服四方;下联说张之洞地位崇高,可与泰山比肩。这副对联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廿年功德如新,能使匕鬯勿惊,楚境遂为天下重;
小子亲炙最晚,但见声色不动,中朝重奠泰山安。
【注释】
挽张之洞联:指清代名臣张之洞的挽联。“亲炙”,原指亲自体验,后比喻直接受到教育或指导。“中朝”,古称京城为中朝,这里代指朝廷。“重奠泰山安”意谓张之洞在朝廷上的地位如同泰山稳固不动。
【赏析】
这是一副对联,上联说张之洞功德卓著,能镇服四方;下联说张之洞地位崇高,可与泰山比肩。这副对联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注释】 挽张之洞联:指清代名臣张之洞的挽联。“亲炙”,原指亲自体验,后比喻直接受到教育或指导。“中朝”,古称京城为中朝,这里代指朝廷。“重奠泰山安”意谓张之洞在朝廷上的地位如同泰山稳固不动。 【赏析】 这是一副对联,上联说张之洞功德卓著,能镇服四方;下联说张之洞地位崇高,可与泰山比肩。这副对联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杨熊祥是清代诗人。杨熊祥,字子安,号伯鬻,湖北省武昌市江夏县人,是一位杰出的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杨熊祥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登进士,并于同年闰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其学识和才华由此可见一斑。他的诗词创作,尤其是《挽张之洞联·廿年功德如新》,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时局的深刻感悟。该诗表达了对张之洞二十年来功绩的肯定,同时暗含了对国家未来走向的忧虑
【注释】 曾国荃:湘军将领,字君华。曾国藩的亲信,官至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封一等威勇公。南国棠甘:比喻国家的繁荣昌盛。碧落:指天界,这里代指朝廷。东征瓜苦:指曾国荃为平定太平天国而东征时的艰苦生活。十年江海梦旌旗:指曾国荃在东征中历经艰难困苦,十年如一日地保卫国家。 【赏析】 本诗是一副挽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对曾国荃的功绩进行了高度赞扬。 上联:只手补金瓯,即今南国棠甘,半壁河山资砥柱;
【注释】 是小子:我,郭嵩焘(1813-1878),字寿屏,号筠仙,湖南湘阴人,晚清大臣,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曾任两广总督、工部尚书等职。 上伸肺石: 向上申诉肺病。 下顾盟车: 向下关照结盟的朋友。 略迹只原情: 忽略小失大,只考虑真情实义。 身命备承恩再造: 身体和生命都承受了国家的恩惠。 捐尘: 指死。捐,放弃;尘,尘世。 内痛杖桐: 内心痛苦到连桐木都打烂的程度。内痛,心里痛苦。 梁木:
【注释】 凌空矗立,势干霄,指鸡峰山高耸入云。截嶪数峰,指鸡峰山的几座山峰。碧落无踪疑可近,青云有路应非遥,意指登高可以俯瞰远处的景物,但距离很近,可以到达;也可以说,即使没有道路,但有志者事竟成。宝藏自昔平探取,财木于今任采樵,意指山中有着丰富的宝藏,人们自古以来都在寻找它;而山中的树木,也是人们的砍伐对象。一切登时皆俯视,几回彳亍步崇椒,意指登上高处,俯瞰一切;又如诗人徘徊在山腰
注释: 1. 即论风雅足流传,疏影暗香,万本梅花合写照:即使谈论到风雅足以流传,那疏影暗香,成千上万的梅花一起照映着。即论:即使讨论。风雅:指文雅、有教养。足流传:足以流传。疏影暗香:形容梅花的香气和影子。万本梅花合写照:成千上万的梅花一起照映。合写照:一起照映。 2. 尚寄性灵在丘壑,人遐室迩,一枝邻笛最怆神:还寄托了作者性灵在山丘沟壑之间,人们相隔遥远,而身边的邻居小笛声最能触动作者的心弦
这首诗的标题是《望蒲海》,作者不详,诗的风格属于唐代诗人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和翻译: 第1句:“鞟壁重重勺水难” 注释: “鞟壁”指坚固的墙壁;“勺水难”意味着难以渡过。 赏析: 这句表达了在重重的山壁之间,想要渡过河流是非常困难的。 第2句:“蓦教蒲海动波澜” 注释: “蒲海”指代大海,“波澜”指海面上波动的水花和浪花。 赏析: “蓦教”意为突然或忽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所作,描绘了他游历名胜古迹的所见所感。 出得胜关抵松树塘 走出胜利关口,抵达松树塘。 策蹇徐行度后门,一鞭残照指遥村。 策马缓行经过后门,一鞭指向远方村庄的夕阳。 平原草长绿无际,远岫松明青有痕。 平原上草地茂盛无边,远山中松树翠绿如痕。 满眼风光都入画,动人乡思欲销魂。 眼前的美景如同画卷,令人心生家乡之思愁绪难解。 石莲芳枸称佳种,药笼收来待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