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有回澜,水风自相激。
道丧世益下,陆陵见平溺。
晚清曾左伦,振亡岂以德。
舍利先气谊,与事共休戚。
数往论世儒,虽近那可得。
冻雀依檐枝,汝亦争格磔。

杂诗 其三 (辛酉)注释:

沧海:大海。沧海有回澜:大海中泛起了波澜。水风自相激:波浪相互碰撞,激起水花。道丧世益下: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益低下。陆陵:泛指山陵地区。见平溺:看到人们溺水而亡。晚清:指清末时期。曾左伦:指的是曾纪泽、左宗棠、伦惕园等人。振亡岂以德:振兴国家难道只用德行吗?舍利先气谊:先人的精神气节。与事共休戚:和国家大事一同承担喜怒哀乐。数往论世儒:《礼记·檀弓》中有“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这里指依据儒家经典来论述世事。

译文:

沧海掀起波涛,浪花撞击岸边,激起无数浪花。

当社会道德衰败时,世人越来越堕落,山陵地区的人们纷纷溺水而亡。

在清末的时候,曾纪泽、左宗棠、伦惕园等人努力振兴国家,但仅仅依靠德行是不够的。

先人的精神和气节应当成为我们的行为标准,与国家大事一同承担喜怒哀乐。

根据《礼记·檀弓》中的“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来论述世事,虽然这些说法是依据儒家的经典来论述世事,但终究只是一些表面的做法。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作者认为,在社会道德衰败的环境下,仅仅依靠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无法真正振兴国家的。他提出,先人的精神和气节应该成为我们的行为标准,并与国家大事一同承担喜怒哀乐。这种观点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同时,他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表面的礼仪和规定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需要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文化支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