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亭倒影西溪碧,桑杮沈沈共柔色。
浙诗佳处深肖之,梵谛交芦几人识。
壁上陈翁句太妍,北归执手意惓然。
题名因忆曹居士,不见黔山九日篇。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淳熙七年(1180)所作的。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秦亭倒影西溪碧,桑杮沈沈共柔色。
“秦亭”指的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的一处古亭名。“倒影”在这里指的是水映在秦亭中的样子。而“西溪碧”则是指西湖西岸的景色。“桑杮(shēn jué)沈沈”是一种颜色,这里用来形容桑葚的颜色。“共柔色”则表示两种颜色相互交织在一起。整句话的意思是,秦亭倒映在清澈的西溪水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而那桑葚的颜色与水面相映成趣,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
浙诗佳处深肖之,梵谛交芦几人识?
“浙诗”指的是杭州一带的诗歌。这里的“佳处”指的是好的部分或者美好的意境。“深肖之”则是形容这些美好的部分被深深地描绘和理解。“梵谛交芦”(梵蒂冈)是一个地名,也指代一种植物,即芦苇。“几人识”则是指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和欣赏这种美好呢?
壁上陈翁句太妍,北归执手意惓然。
这句话中的“墙上”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或场所。“陈翁”可能是指一个老人或者学者。他的诗句写得过于优美,让人感到惊艳。而“北归执手意惓然”则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这可能是因为老人即将离开这个地方,所以对于这个充满美好记忆的地方感到留恋。
题名因忆曹居士,不见黔山九日篇。
最后一句中的“曹居士”可能是指一个叫曹的诗人或者学者。他的名字与题目中的“黔山九日篇”有关,这可能是他在黔山度过的九月九日的一篇作品。然而,由于某种原因,这首诗并未被流传下来,因此后人无法看到这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