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少年头已白,途穷死灰吹不起。
眼明忽见黄州诗,千古解人笔透纸。
吾宗涪翁工跋尾,无佛称尊语自喜。
也应借此学安心,身在菩提宝坊里。
【解析】
此诗是诗人对东坡赤壁怀古的一首题画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的赞赏。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前两句写东坡病后偶见黄州诗帖,不禁想起东坡赤壁大战的壮志豪情;第三句写黄州诗中的“千古解人笔透纸”,赞颂了东坡诗中那种超脱物外的旷达情怀;后两句写东坡一生为人处世的态度,即“吾宗涪翁工跋尾,无佛称尊语自喜”,也表达了自己学习东坡这种旷达人生态度的决心与愿望。
【答案】
①译文:我病起时还是一个少年头已经雪白了,仕途穷困已到死灰吹不起的地步了。
②译文:眼睛忽然看见黄州的诗,千古解人笔透纸张上。
③译文:我宗法苏轼擅长在诗后面加批注,没有什么比苏轼更得意的,我也应当借这个来学安心,身在菩提宝坊里。
赏析:
这是一首题东坡赤壁怀古诗后的七言绝句。首二句写自己病起后偶见东坡黄州诗帖,感慨万千。“途穷死灰吹不起”,以死灰为喻,写出自己的仕途穷困潦倒,已到了极点;而苏轼却“一蓑烟雨任平生”(黄庭坚《书摩崖碑》),不惧风雨,逍遥于世间。颈二句化用黄庭坚诗句,赞颂东坡的旷达情怀。“眼明忽见黄州诗”,是说自己久病之后,忽然看见了东坡的黄州诗。“千古”二字概括了东坡一生的成就和人格精神,“解人”二字则是对东坡诗中那种超脱物外的旷达情怀的赞美。尾联抒发了自己向东坡学习旷达人生态度的愿望。“吾宗涪翁工跋尾,无佛称尊语自喜”,是说苏轼善于在诗的后面加跋尾,这没有什么比苏轼更得意的了。我也应当借这个来学安心,身在菩提宝坊里。
这首七绝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充分体现了苏轼的旷达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