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峰硉兀前峰翱,势与秋气相争高。
我从窈霭出旷廓,上有盘径如秋毫。
舆夫恃勇各猱进,所践自谓皆坚劳。
四山如炊云气熟,阴壑远听风声号。
历崖度坂断复乱,始觉身命非吾曹。
我生故在山水窟,廿年插脚辞崩涛。
王城尺咫恣吟眺,培塿夙昔轻神皋。
岂知危栈属眼底,乃以一快偿群劳。
行行村落接麻峪,已见老柳欹残濠。
料量馀勇贾后约,天风吹酒期题糕。
【注释】
①潭柘:山名。越山:又名越王山,在今北京昌平西南。
②硉(péi)兀:直立的样子。
③窈霭:幽深迷茫的雾气。
④秋毫:指秋天的毫毛,比喻极小。
⑤猱(náo)进:猿猴爬树。
⑥崩涛:大浪。
⑦培塿(péi lěi):土山。皋(gāo):通“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在昌平附近的山水之间时所作。
前四句写诗人登山所见,后六句写登山顶所见。首联写登上越山,从山腰到山顶的一段路程;颔联写从山腰到山顶的一段路,诗人用“突兀”和“翱翔”两个动词形象描绘出了山峰的陡峭、险峻;颈联写上山后所见,诗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写出了山中景色的壮丽,同时也抒发了内心的感慨;尾联写下山后所见,诗人感叹自己生逢乱世,不能如古人那样逍遥自在地游山玩水,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矛盾心理,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诗通过对越山的描写,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情景。语言朴实自然,风格平易通俗。
这首诗写诗人晚年归隐山林,游览山水胜景的情景。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写诗人攀登越山的经历,后六句写登上山顶所看到的景色。前四句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越山山道的崎岖不平,以及山势的高峻陡峭。其中,“硉(péi)兀”一词,用来形容山峰挺拔耸立的样子,形象生动传神。后六句主要写诗人登顶后所见到的壮丽景色。诗人通过对比,将眼前景色与古人游赏时的惬意心情相比拟,从而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懑之情。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矛盾心理,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情。全诗语言简洁明快,风格朴素自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