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谏凋零举座伤,尽将旧泪注欢肠。
明朝便是登高节,不为临歧劝一觞。

【注释】:

秋槎图:即《秋槎图》。

昭谏凋零:昭谏,指唐人王昭谏;凋零,凋零衰落。此句意为唐朝衰落的悲凉景象。

尽将旧泪注欢肠:意思是把眼泪全都洒在欢乐的心里。

明朝便是登高节:明朝,明天;登高,登高远眺,比喻为官清廉,远离朝廷。

不为临歧劝一觞:临歧(qí),临别;觞(shāng),酒杯。意思是不想在分别时劝酒,表达自己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九月八日集无边华庵饯饮浣华韵伯时所作,以《秋槎图》为题赋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此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首句“昭谏凋零举座伤”,起笔突兀,气势磅礴。昭谏,指唐代名相王昭谏。昭谏曾直言犯颜,力谏武宗不要到西川去狩猎,结果被贬为崖州司马。这里暗用其事。诗人借昭谏之典,抒写国家危难之际,君臣离心,士人失志的哀叹。“举座”二字极言其悲哀之深广。“伤”字直贯全篇,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尽将旧泪注欢肠”,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旧泪”指王昭谏被贬之事,“注欢肠”指诗人为此事而伤心落泪。诗人借昭谏之典,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危难之际,君臣离心,士人失志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为国家兴亡而忧虑的心情。

颈联“明朝便是登高节,不为临歧劝一觞”,紧承上文,抒发了作者对国家的担忧之情。“登高节”指重阳节,古人认为这个季节阳气渐长,草木渐黄,万物开始凋零,因此人们常常登高远望,以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敬畏。诗人借重阳节之意,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以及对个人前途命运的关注。“临歧劝一觞”则是指朋友之间在分别时互相劝酒以表情谊。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既表达了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也暗示了自己不愿在分别之际劝酒以表心意。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深沉,充分体现了杜甫“诗史”的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