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野马息相吹,夜气沈沈万籁微。
真到无闻无见地,众虫仍着鼻端飞。

【注释】

“己亥杂诗”: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898-1899)诗人康有为的一组七言绝句。“其九”:即此首,作者借咏物以抒怀。“日光野马息相吹”,太阳光好像一匹狂奔的野马,它把大地上的万物都吹得东倒西歪。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光的威力。“夜气沈沈万籁微”,夜幕降临,万物都在静静地休憩,只有蟋蟀在不停地鸣叫。这里用一个反衬,突出了蟋蟀声音的微小。“真到无闻无见地,众虫仍着鼻端飞。”蟋蟀虽然声音微小,但在黑暗中,它们仍能听到,并沿着鼻子飞去。这里又用了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蟋蟀的听觉和嗅觉。

【赏析】

《己亥杂诗》共三十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九首。这首诗写于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间,诗人因不满朝政而离开北京回到广东老家,心情抑郁不欢,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第一句“日光野马息相吹”,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光的威力。诗人将太阳比作一匹狂奔的野马,阳光如箭般射向大地,万物都为之颤动。这一句通过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生动地表现了太阳光的强烈和无处不在。

第二句“夜气沈沈万籁微”,则从另一个角度来描绘夜晚的景象。夜幕降临,万物都在静静地休憩,只有蟋蟀在不停地鸣叫。这一句通过反衬的手法,突出了蟋蟀声音的微小,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寂寞。

第三句“真到无闻无见地,众虫仍着鼻端飞”,进一步强调了蟋蟀的微小。诗人想象着在黑夜中,尽管周围一片寂静,但蟋蟀仍然能够听到并沿着鼻子飞去。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蟋蟀的听觉和嗅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太阳光和蟋蟀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的感慨和思考。诗人以自然为背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心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