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离小溪来,趋途又廿里。
未觉我行疾,因悦山水美。
山非极高水非深,无一直处方耐寻。
人家半透白云坞,岚翠间染桃花林。
是时春残夏将续,百舌声枯雨鸩逐。
不知身入浓阴间,但觉逢人鬓须绿。
遨图此景见亦无,那得便徙全家居。
桑麻底用思杜曲,鸡犬或恐犹秦馀。
傅闻此乡人,十有九作贾。
溪山如此不思归,觅得钱刀亦何补。
沙边少妇来浣衣,稚子自守林间扉。
小桥道我入村去,饱饭再逐溪云飞。
山铿
从离开小溪开始,走了又二里。
没觉得我走得很快,是因为欣赏山水之美。
山不算很高,水也不算很深,只是一直走下去才能找到它那耐人寻味的美。
人家半隐在白云间,岚光翠色间染着桃花林。
这时正是春残夏将到之时,百舌鸟的叫声枯涩,雨点像被鸩酒驱赶着纷纷落下。
不知我身已身处浓阴之中,只觉得每次碰到路人,他的鬓发都显得绿意盎然。
想要描绘这美景却无法画出,怎么能轻易地搬去整个家呢?
桑麻地底不用思杜曲,鸡犬可能还是秦时的遗存。
听到这里的人说,这里的乡亲大多数都是商人。
溪山这般美丽却不想去归家,即使得到钱财又有何用?
岸边少妇来洗衣裳,小孩子自己守在林间的门扉旁。
小桥引导着我进入村庄,吃饱饭再随溪流飞上云霄。
译文:
从小溪出发走了二里路,没有觉得走得太快,是因为喜欢山水的美丽。
山不高,水不深,只有不停地走才能欣赏到山中那独特的美。
人家一半隐藏在白云间,山岚和绿色的树丛映衬着桃花林。
那时已经是春末夏初时节了,百舌鸟叫声已经变得干涩,雨水像是受到什么驱赶般纷纷落下。
我不知道我已身处浓阴之中,只觉得每当遇到行人,他的鬓发都显得格外绿意盎然。
想要描绘出这美景却无能为力,怎能轻易地搬去整个家呢?
桑麻地底下不需要想杜甫的诗作,鸡犬也许还留有秦代的痕迹。
听说这里的乡人大多都是商人。
溪山这样美丽却不想去回家,即使得到了钱财又能有什么用?
岸上的少妇正在洗衣裳,而小孩则自己看守着林间的门户。
小桥引领我进入了村庄,吃饱饭后再随着溪水飞上天。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游历江南时所作,通过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词以“山”为线索,从溪边的小径开始,一路走来,看到了青山、绿树、白云、桃花,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夏日的热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即商人的增多和对商业的重视。最后,以“饱饭再逐溪云飞”结束了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