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峭森积甃,古壁暗光射。
耳受万瀑声,神清不离舍。
披衣踏岭行,磴滑絮云藉。
阴茜逗全墨,塥塞罗万讶。
佛灯引半岩,老僧远相迓。
屋后泉气蒸,再沐及清夜。
暖触瀵仰甔,腻扪乳滴罅。
痹痼去无剩,酷馥嗅非乍。
振衣崖千寻,骨冷待烟化。
亮无云中人,及此整风驾。
【解析】
此诗为诗人游览慈光寺、茅蓬庵和汤泉后,夜半归山时所作。全诗写诗人游赏汤泉的所见所闻及内心的感受。首四句描写汤泉的幽奇景色,五至九句写诗人沐浴汤泉的感受,十至十四句写汤泉的传说故事,最后两句是诗人在汤泉边夜宿的感想。
“夜从慈光寺步至茅蓬庵再浴汤泉”,这是全诗的开篇。作者在慈光寺中步出,来到茅蓬庵,再沐浴于汤泉,这样的场景安排,使得诗歌充满了神秘色彩。
“群峭森积甃,古壁暗光射。”这句写出了汤泉周围环境的奇特,群山峻峭,古壁阴森。
“耳受万瀑声,神清不离舍。”这里写诗人在汤泉中听瀑如雷,但自己却心旷神怡,仿佛与瀑布之间没有距离。
“披衣踏岭行,磴滑絮云藉。”这两句写诗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因为山路崎岖所以披上衣服,而且有絮云相伴。
“佛灯引半岩,老僧远相迓。”这两句写佛灯引导着半山腰的路,而老僧远远地迎接着。
“屋后泉气蒸,再沐及清夜。”这两句写泉水蒸腾的气息,让人感觉到清新,同时诗人也在这夜晚里再次沐浴。
“暖触瀵仰甔,腻扪乳滴罅。”这两句写温泉的水温暖而滑腻,让人想要去摸一摸。
“痹痼去无剩,酷馥嗅非乍。”这两句写通过沐浴后,身上的病疾都去掉了,而且香气扑鼻,不是一时就能闻到的。
“振衣崖千寻,骨冷待烟化。”这两句写诗人在崖壁上振衣高歌之后,感到寒冷,好像等待烟雾散尽后化为灰烬。
“亮无云中人,及此整风驾。”这两句是诗人在汤泉边夜宿时的感慨。他想到自己的行为就像是在云层中的神仙一样高雅。
【答案】
夜深人静,作者独自一人漫步在慈光寺的石阶上。随着夜色的渐深,月光洒在了山石之间,照亮了一片寂静的山林。这时,一阵山风吹来,带着淡淡的清凉,让人感觉十分舒适。沿着石阶前行,一路欣赏着四周的美景,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愉悦的心情。突然,一道瀑布从悬崖上倾泻而下,发出轰隆隆的声响,仿佛是在诉说着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沿着山路继续前行,来到了一个名叫茅蓬庵的地方。庵内香烟缭绕,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在这里,作者感受到了深深的宁静与祥和,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
沐浴在汤泉边,感受着泉水的温润和芬芳。泉水清澈见底,散发出一股浓郁的清香。这种感受让作者感到无比满足和舒适。同时,这也让作者对自然的美好更加赞叹不已。
在汤泉边夜宿,作者仰望星空,思考着自己的未来和命运。他想到了自己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但最终依然坚持了下来。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他感到无比自豪。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努力和进步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游赏汤泉的山水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在汤泉边的感受和经历,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和画面感。例如“耳受万瀑声”一句,将瀑布的声音比作万种声音,形象生动;“佛灯引半岩”一句则把佛灯比作指引道路的向导。这些比喻和拟人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