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更疾风雨,孤馆生芒寒。
梦醒忽见月,仍在疏棂间。
推窗面轩豁,巡檐步蹒跚。
林色黯逾洁,惊鸟栖未安。
晴雨忽异境,顿作新霁看。
始知造物幻,倏霍无其端。
清光皓同色,中夜发长叹。
翻译:
十三夜里,初更时分风急雨骤,孤寂的馆舍里生起寒意。梦醒时突然看到明月,它仍在疏朗的窗户中。推开窗面向着轩豁,走遍檐边步子蹒跚。林色昏暗却更加洁净,惊飞的鸟儿还未找到栖息安放的地方。晴雨之间忽然有了一个异域,顿觉是新霁的景象。这才知晓造化神奇变幻莫测,忽然就无迹可寻了。明亮的月光与皎洁的天色一样,中夜时不禁发出长长的叹息。
注释:
- 十三夜:诗题,表示这是诗人在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写下的诗作。
- 初更疾风雨:初指的是晚上刚开始的时候,更是指深夜。疾风雨意味着风雨来得非常急促猛烈。
- 孤馆生芒寒:孤馆即孤独的馆舍,象征着诗人独自一人在夜晚的馆舍中。芒寒形容寒冷刺骨的感觉。
- 忽见月,仍在疏棂间:突然之间看到了月亮,但依然在稀疏的窗户之间。疏棂是指疏朗的窗户。
- 推窗面轩豁:推开窗户面向空旷的房间。
- 巡檐步蹒跚:在屋檐下徘徊,步履蹒跚。
- 林色黯逾洁:树林的颜色虽然暗淡,却显得更加洁净。
- 惊鸟栖未安:惊鸟可能因风雨而惊扰,未能找到一个安全的栖息之地。
- 晴雨忽异境:突然间天空由晴朗转为降雨,仿佛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境界。
- 顿作新霁看:突然间感觉到天气转晴,仿佛是新的一轮晴天。
- 造物幻,倏霍无其端:造化即自然,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无形无质的存在,变幻无常,无法捉摸。
- 清光皓同色,中夜发长叹:明亮的月光洁白如洗,整夜都在照耀。在这样的夜晚,诗人不禁感到一种深深的寂寞和感慨,发出了长长的叹息。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深秋之夜的夜景,通过对比和衬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全诗通过对风雨、月色、林色、晴雨等自然元素的描绘,以及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个既宁静又充满变化的夜晚场景。
第一句“初更疾风雨,孤馆生芒寒”开篇便营造了一幅狂风暴雨的画面,孤馆中的诗人被风雨所困扰,感受到寒意袭来。这里的“疾风”、“暴雨”和“寒”等词汇都强调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和孤独感。
第二句“忽见月,仍在疏棂间”则是诗人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中意外地看到了月亮,尽管风雨阻隔,月亮依旧清晰地出现在疏朗的窗户中。这句诗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月亮在风雨中的坚强和坚韧。
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的情感体验:“推窗面轩豁,巡檐步蹒跚。”诗人推开窗户,面对空旷的房间,在屋檐下徘徊着,每一步都显得艰难而缓慢。这里不仅表现了诗人在风雨中的无助和挣扎,也透露出他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自身处境的认知。
最后两句“林色黯逾洁,惊鸟栖未安”,则转向了自然界的描写。尽管树林的颜色暗淡,但依然保持着它的纯洁;而惊飞的鸟儿似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地,这反映了大自然在风雨中的脆弱和混乱。
整首诗通过对风雨、月色、林色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在风雨之夜中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人用简练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将读者带入到一个静谧而又充满变化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