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跋烧残拥薄衾,绕庐策策响疏林。
漏沈二十五声点,雁送三千馀里音。
栎社人间几零落,桂丛天半自阴森。
蹉跎淮海谁相讯,梦向白云迷故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象的诗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首句“烛跋烧残拥薄衾”,描绘了蜡烛即将燃尽的场景以及诗人抱着薄被入睡的情景。这里的“烛跋”指的是将蜡插入烛台的动作,而“烧残”则表达了蜡烛即将燃尽的状态。诗人抱着薄被入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情绪。
次句“绕庐策策响疏林”,描述了诗人在寂静的树林中行走的情景。这里的“绕庐”指的是围绕住所行动,而“策策”则形容脚步声清晰而有力,与四周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
第三句“漏沈二十五声点”,描绘了时间流逝的声音。这里的“漏沈”指的是古代计时工具漏壶中的水滴落下的声音,而“二十五声点”则暗示了深夜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通过这一描写,诗人表达了时光易逝、岁月如梭的感慨。
第四句“雁送三千馀里音”,描绘了大雁飞翔的景色。这里的“雁送”指的是大雁在天空中飞翔,而“三千馀里音”则暗示了大雁飞行的距离遥远。诗人通过这一画面,表达了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第五句“栎社人间几零落”,描述了栎树社坛的景象。这里的“栎社”指的是古代祭祀栎树的地方,而“人间几零落”则暗示了栎树社坛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或衰败的情况。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以及对现代文明变迁的感慨。
第六句“桂丛天半自阴森”,描绘了桂花丛中的景象。这里的“桂丛”指的是盛开的桂花树,而“天半自阴森”则暗示了桂花香气浓郁且带有一丝忧郁的氛围。通过这一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赞美以及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惜。
最后一句“蹉跎淮海谁相讯,梦向白云迷故岑”,诗人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对故乡的牵挂。这里的“蹉跎淮海”指的是在淮河以北的地区徘徊无定,而“谁相讯”则暗示了无人可以倾诉衷肠。诗人通过这一表达方式,进一步突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梦向白云迷故岑”则表明诗人在梦中回到故乡,但故乡的景象已变得模糊不清。这种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更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画面,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沉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一些技巧,如对比、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