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帆昨日下吴头,破浪来看建业秋。
九派江声犹入梦,六朝山色已迎舟。
楼台未尽埋金气,风景难消击楫愁。
回首燕矶随柁尾,寄声风利不能休。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然后逐句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最后再回到原文中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片帆昨日下吴头,破浪来看建业秋。”诗人在船中望见金陵城,想到昨天乘舟从吴头经过,看到江上波涛滚滚,今天又来到建业,不禁感叹时光荏苒。“片帆”是小船,“破浪来看”写出了江水汹涌澎湃、波涛起伏的壮观景象。

“九派江声犹入梦,六朝山色已迎舟。”“九派”是指长江流经的九条支流。这里指长江。“犹”字写出江水声势浩大,震耳欲聋的意境。“山色已迎舟”,说明诗人已经来到了江南名城——金陵。“迎舟”表明作者对故乡景色的怀念之情。

“楼台未尽埋金气,风景难消击楫愁。”“楼台未尽埋金气”意思是说:金陵城里的古建筑还没有被毁得面目全非。“风景难消击楫愁”意思是说:眼前的景色很难使诗人忘却心中的忧愁。“击楫”是拍着船桨的动作,这里代指作者自己。“愁”,指作者内心的忧愁。

“回首燕矶随柁尾,寄声风利不能休。”“回首”意思是回头。这句的意思是:回首望去,燕矶还在舵尾,而我已到了金陵。“寄声风利不能休”,意思是我向风发出信息,希望风能顺顺当当地把我送回家乡,但风却无情地把我吹到这里来了。这里的“风”暗指战火,表达了诗人对战乱时期家园之苦的哀叹之情。

【答案】

示例1:这首诗是诗人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天由广陵(扬州)出发,途经采石渡口(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溯流而上到达金陵(今南京),途中所作。此诗为怀乡之作。诗人在船上望着远方的金陵,想起昨夜渡过长江南面的采石(今江苏马鞍山市东北),今日又来到金陵,不禁感叹时光荏苒。“片帆昨日下吴头,破浪来看建业秋。”诗人在船中望见金陵城,想到昨天乘舟从吴头经过,看到江上波涛滚滚,今天又来到建业,不禁感叹时光荏苒。“片帆”是小船,“破浪来看”写出了江水汹涌澎湃、波涛起伏的壮丽景象。

译文:

一片小小的帆船昨日刚刚驶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那长长的江头,如今又乘风破浪来到这里,只见眼前秋色正浓的金陵风光。九条江水奔流不息的声音仿佛还在梦中,六朝(公元420-589年)的山色也已迎面迎接着我的小舟。金陵城虽然还有古迹残存,但它的繁华景象已被战争摧毁;金陵的美景难以消除我心中的愁思。回首望去,燕矶还在舵尾,而我已经到了金陵。只能寄情于风雨,希望它能把我从金陵带回家乡,可现在它却在无情地把我吹到这个是非之地。

赏析:

《舟中望金陵》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乾元元年(758)春天离开成都草堂后写的一首五律诗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两年,长安收复,国家逐渐走向统一。诗人在经历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痛苦生活后,终于结束了流浪的生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应该是非常激动和喜悦的,然而他在这首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喜悦心情,而是通过写自己在江上行舟的情景来表达内心的喜悦感受。

首联“片帆昨日下吴头,破浪来看建业秋”。诗人在船中望见金陵城,想到昨天乘舟从吴头经过,看到江上波涛滚滚,今天又来到建业,不禁感叹时光荏苒。首联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颔联“九派江声犹入梦,六朝山色已迎舟。”诗人描绘出一幅江边秋景图。“九派江声犹入梦”写出了江水声势浩大,震耳欲聋的意境,“山色已迎舟”表明诗人已经来到了江南名城金陵。“犹”字写出江水声势浩大,波涛起伏的壮丽景象。

颈联“楼台未尽埋金气,风景难消击楫愁”。诗人继续描写所见所感,进一步抒发了思归的情感。“楼台未尽埋金气”意思是说:金陵城里的古建筑还没有被毁得面目全非。“风景难消击楫愁”意思是说:眼前的景色很难使诗人忘却心中的忧愁。

尾联“回首燕矶随舵尾,寄声风利不能休”。尾联诗人以燕子矶作为背景来衬托自己的处境。尾联“回首燕矶随舵尾”,意思是说:回首望去,燕矶还在舵尾,而我已到了金陵。“寄声风利不能休”,意思是说:我向风发出信息,希望风能顺顺当当地把我送回家乡,但风却无情地把我吹到这里来了。这里的“风”暗指战火,表达了诗人对战乱时期家园之苦的哀叹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