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廨经年闭,初来扫棘荆。
饥鼯惊夜火,归鸟骇书声。
梦倦淮南路,心依海角城。
婆娑倚尘剑,舞影共参横。
【注释】
凤阳:今属安徽省。使院:即使院,指朝廷的官署。
空廨(xiè):官署中无人居住的空屋。经年:一年以上。棘荆(jí jīng):荆棘,泛指杂草丛生的地方。
饥鼯(wú):一种夜行的动物。鼯,哺乳动物的一种,形似松鼠而尾长。惊:惊动。夜火:夜间的灯火。归鸟:归来的鸟儿。骇(huái)书声:惊吓的声音。
淮南路:指从京城到淮河以南地区的道路。淮南道为古时行政区划名,后泛指江南一带。心依:心里依恋。海角城:指海角县,位于今福建省福清市东境,是古代福州府所辖的县份之一。
婆娑(pó suō):形容姿态柔婉多姿。倚:靠在。尘剑:插在地上的佩剑。舞影:剑光如影。参横:北斗星的位置。参星在天,斗柄横于地,古人常用以指代时间。这里借以表示夜晚。
【赏析】
此诗是一首纪事诗,记述了诗人初到凤阳任职的情景,表现了他对仕途和仕宦生活的厌倦之情。全诗用典贴切,意境深远。
首句“空廨经年闭”,交代了诗人到任凤阳县的时间和地点。一个“空”字,点明了官署内无人居住,与第二句“初来扫棘荆”相呼应。诗人刚来凤阳时,正是春天,草木茂盛,荆棘丛生,需要打扫,这就为下文写夜间听到野兽惊叫作铺垫。
次句“饥鼯惊夜火”,写诗人初抵凤阳时的所见。诗人来到凤阳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荒凉景象,连带的还有野兽的叫声。诗人不禁感叹:“这地方真是荒凉啊!”
第三句“归鸟骇书声”,写诗人在凤阳任职期间的所见所闻。诗人发现,自己虽然身居官署,但并不感到寂寞。因为这里不仅有大自然的美景,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化生活,有读书人吟咏、讨论学问的场景。诗人对这种情形很是喜爱。
第四句“梦倦淮南路”是说:诗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工作,已经精疲力竭,想找个地方好好休息一下。这里的“淮南”是指当时的淮南路,也就是诗人到凤阳县任职的所在地。诗人在这里度过了许多日夜,现在想来,真是有些疲倦了。
第五句“心依海角城”,是说:尽管诗人已经离开了凤阳,但他对这个地方的感情却越来越深了。他深深地眷恋着这个美丽的城市,就像眷恋自己的家一样。这里的“海角城”是指福建的海角县,当时隶属于福州府管辖。诗人对凤阳县的留恋之情,也溢于言表。
最后一句“婆娑倚尘剑”,是说:虽然诗人已经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城市,但在他心目中,这个城市仍然是一个值得留恋的地方。他经常把一把宝剑靠在墙壁上,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凤阳县的眷恋之情。这里的“剑”象征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