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灶成时饵变鱼,鱼今作饵灶丹虚。
仙人若有怜才意,弹铗归来三月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题目“咏琴鱼”意即“咏唱琴鱼”。

我们来逐一解读诗句:

  1. 丹灶成时饵变鱼
  • “丹灶”指用丹砂(一种矿物质)制成的炉具。
  • “成时”表示这个炉具制作完成后。
  • “饵变鱼”指的是用丹砂制作的鱼形饵料。
  1. 鱼今作饵灶丹虚
  • “鱼”在这里指的是用丹砂做成的鱼形饵料。
  • “作饵”是指用来钓鱼的意思。
  • “灶丹虚”意味着原本用丹砂做的鱼已经没有了,变成了空壳。
  1. 仙人若有怜才意
  • “仙人”指的是神仙或高洁之人。
  • “怜才意”表示对有才能的人的怜悯之心。
  1. 弹铗归来三月初
  • “弹铗”是一种古乐器,这里借代指弹拨乐器,如琵琶、筝等。
  • “归来”可能指的是回到某个地方或某种状态,这里可以理解为重新出现或回归。
  • “三月初”指的是农历三月,春天刚开始的时候。

我们将这些诗句与译文对应起来:

译文:
当丹炉烧得火热的时候,你就把饵料变成了鱼儿;现在鱼儿被用作了饵料,而那个用丹砂做成的炉子却变得空空如也。如果仙人真的懂得怜惜人才,那么他会像当年一样弹奏着琵琶和筝弦回来,出现在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

注释:

  1. 丹灶成时饵变鱼:在烧红丹炉时,用丹砂做成的鱼形饵料变成了真正的鱼。
  2. 鱼今作饵灶丹虚:现在的鱼儿已经被用作了饵料,而那个用丹砂做成的鱼形饵料却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形状。
  3. 仙人若有怜才意:如果仙人真的懂得怜惜人才,他会像当初那样弹奏着琵琶和筝弦回来。
  4. 弹铗归来三月初:如果仙人想要回来,他应该在这个时候,也就是春天刚到的时候。

赏析:
这首诗以“咏琴鱼”为题,通过描绘丹炉烧热时用丹砂做鱼,但鱼儿变成饵料,而丹炉却变得空洞的情景,表达了对才华被埋没的感叹。诗中使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如“鱼今作饵”、“灶丹虚”等,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最后一句“弹铗归来三月初”更是将主题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于才华被埋没的惋惜之情,以及对于时光流转和人事变化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哲理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