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三十六芙蓉,浴罢汤泉曳短筇。
仙乐疑闻缑岭鹤,钵盂欲豢鼎湖龙。
迷漫云气皆成海,穿穴峰头半是松。
始信到来仍不信,天工理外若为容。
黄山
黄山三十六芙蓉,浴罢汤泉曳短筇。
仙乐疑闻缑岭鹤,钵盂欲豢鼎湖龙。
迷漫云气皆成海,穿穴峰头半是松。
始信到来仍不信,天工理外若为容。
译文
黄山三十六芙蓉,沐浴温泉后拖着短筇(一种轻便的手杖)。
仿佛能听到仙乐在缑岭的上空飞翔,想要喂养鼎湖龙。
云雾缭绕,仿佛海洋;山峰穿透洞穴,一半被松树覆盖。
我终于相信来过这里依然不相信,大自然的神奇超出了常理容纳。
赏析
黄山,以其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于世。诗人程之鵔通过《黄山》这首古诗,生动地描绘了黄山三十六芙蓉的美丽风光。首句“黄山三十六芙蓉”,即指黄山上众多的岩石如同三十六朵芙蓉般绽放,美丽而壮观。第二句“浴罢汤泉曳短筇”,则形象地表达了游客们沐浴温泉后的惬意与舒适。整个诗句以轻松愉快的口吻展现了黄山的清新与宜人。
诗中的第三、四句“仙乐疑闻缑岭鹤,钵盂欲豢鼎湖龙”进一步描绘了黄山的神奇。其中“仙乐疑闻缑岭鹤”,让人联想到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吹箫引鹤的情景,增添了一丝神秘与超脱;“欲豢鼎湖龙”,则形容了黄山云海的浩瀚,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向往。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黄山美景的赞叹和内心的向往。
接下来的诗句“迷漫云气皆成海,穿穴峰头半是松”则具体描绘了黄山的壮阔景象。诗人用“迷漫”和“半是”等词,形象地表现了云雾弥漫、山峰苍翠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景象不仅展示了黄山的独特美,也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最后一句“始信到来仍不信,天工理外若为容”,则是诗人在经历了一番游览后的内心感慨。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黄山美景的震撼和感动,同时也透露出一丝疑惑和不解:如此美丽的景色,为何仍然无法完全理解其背后的自然法则?这种反问既表达了诗人的困惑,也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哲理性。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黄山三十六芙蓉美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中的反问句也让这首诗具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