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倦行役,攀折畏险阻。
宣歙尽山城,峰峦互撑拄。
从箐裹郡县,仄涧跨垣堵。
兹岭何岧峣,悬道通一缕。
峭壁插天门,裂石界地户。
泉奔脚下雷,风啸空中虎。
朗日眩神魂,旅人怯亭午。
况乎我独行,缥缈入云雨。
【注释】箬岭:在今安徽绩溪县北。歙州:唐时宣州治所,今属安徽。
“游子”二句:游子:指在外的行商或流民。倦:困乏、疲累。
“攀折”三句:险阻:山势陡峻。箐裹:山中幽深的丛林。垣堵:围墙。
“兹岭”四句:兹:此,指箬岭。岧峣(yáo yáo):高峻。悬道:山路险峻。通一缕:形容山路狭窄,仅容一线通过。
“峭壁”四句:天门:山峰。地户:山间小路。
“泉奔”四句:泉:泉水。脚下雷:水声如雷。风啸:风声呼啸。空中虎:云气像虎咆哮一样。
“朗日”四句:朗日:晴朗的太阳。眩(xuàn)神魂:晃眼迷眼。旅人:行者。怯亭午:怕中午烈日炎炎。
“况乎”五句:况乎:何况。缥缈(piāo miǎo):隐约浮动的样子。云雨:这里指风雨。
【译文】
外出经商的游子因劳累而感到疲倦,爬山越岭畏惧着山势的险峻。
宣城歙州的山城,峰峦重叠相依相托。
从山中的树林丛中穿过郡县,窄小的山谷跨过城墙。
这箬岭多么高峻,只有一线之路通往山巅。
陡峭的岩壁插着天门,裂开的石头界着大地的门扇。
山下的泉水奔腾,声音如同打雷一般;山上狂风呼啸,仿佛老虎在咆哮。
晴空中的烈日令人眩晕,旅人们害怕中午的炎热。
更何况我独自行走,飘飘然似入云端又下凡尘。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出宣州(今安徽宣城)、过箬岭(在今安徽绩溪北),入歙州(今安徽休宁)界遇雨,作有这首诗。
诗的前四句,是说诗人在旅途中遇到大雨,只好在箬岭下避雨。首句“出宣州”,点明此行是在宣州的途中;次句“过箬岭”,“箬”是一种竹名,即“箬竹”。箬岭,在今安徽绩溪北,是宣州和徽州之间的一座高山。“入歙州界”,写诗人从箬岭下来,进入了歙州地界。第三句“入歙界”,写他到了歙州境内。第四句“遇雨”,点出此行是在歙州的途中遇到大雨。
中间六句,是写雨中景色和感受。第五至第八句,写雨后黄山的奇特景色。第五句承上文“箬岭”、“箬竹”而来,说:“游子倦行役,攀折畏险阻。”游子,即商人。行役,即旅行经商。攀折,攀援、攀爬的意思。这句是说:在外经商的游子因劳累而感到疲倦,爬山越岭畏惧着山势的险峻。第六句承上文“箬岭”、“箬竹”而来,说:“宣歙尽山城,峰峦互撑拄。”“宣歙”,即指宣州和歙州一带,也就是诗人当时所在的地区。“尽”字写出了这一带山多的特点。“峰峦”,指群山。“互撑拄”,互为支撑。这句的意思是说:宣州和歙州一带到处是山,群山耸立,互相支撑着。第七句承上文“箬岭”而来,说:“从箐裹郡县,仄涧跨垣堵。”从山中密林丛生的地方绕过郡县,低洼的山涧跨过城墙。“箐”,是树丛,“仄涧”即低洼的山涧,“垣堵”,墙垒。这句是说:从密林丛中绕到郡县,越过低洼的小河。第八句承上文“箬岭”而来,说:“兹岭何岧峣,悬道通一缕。”这个“兹”字,是特指的意思,就是这箬岭是多么的高峻!“悬道”是一条险窄的山路,“通一缕”意思是只有一线的路才能通过。“岧峣”,是高峻的意思。“悬道”就是悬崖峭壁间的一条险窄的山路。这句的意思是说:这箬岭是多么的高峻啊!只有一线的山路才能通过。
第九句承上文“箬岭”而来,说:“峭壁插天门,裂石界地户。”峭壁,是指高耸的山壁。“插天门”就是插入天空的门户。“裂石”即裂开的岩石。“界地户”就是划分土地的界限。“天门”、“地户”都是山的组成部分,所以用“插”、“裂”来形容它们的形象,形象生动逼真。这句的意思是说:那峭壁直插蓝天之上,岩石劈开成为划分土地的界限。
第十句承上文“箬岭”而来,说:“泉奔脚下雷,风啸空中虎。”脚下的山泉奔流而下,发出的声响如同打雷一般;山上狂风呼啸,好像虎啸一般。“泉”与前文的“山”、“涧”、“路”等词相应,都是自然景观。“脚下雷”,是形容山间流水奔腾激荡的声音,犹如打雷一般;“风啸”则是形容山上狂风呼啸的声音,好像老虎狂吼一般。两句都是写景,但一句是写声,一句是写形,声中有形,形声兼备。
第十二句承上文“箬岭”而言,说:“朗日眩神魂,旅人怯亭午。”阳光明媚,耀眼得使游人眼花缭乱,旅人害怕中午的烈日炎炎。“眩神魂”是形容眼睛被阳光刺得发痛,无法睁开;“怯亭午”是害怕中午的阳光太强烈。这里的“亭午”是名词作动词用,即中午的意思。这两句写的是游子在外经商时的艰苦处境和他内心的感受。
最后两句是写诗人对这次雨后的黄山奇丽景色的感受。第十三句承上文“箬岭”而言,说:“况乎我独行,缥缈入云雨。”我独自一个人行走在这云雾缭绕的山顶上,恍如进入仙境一般。“缥缈”是形容云雾缭绕的样子,也形容事物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入云雨”是形容云雾弥漫的天空和飘洒的雨丝。这里的“云雨”既是实指雨雾,也是比喻之意。第十四句承上文“箬岭”而来,说:“况乎我独行?”“况乎”就是“况且”的意思;“独行”,是单独一人走路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说:更何况我独自一个人走路呢?这里的“独行”二字突出了诗人在雨中登山时的艰辛情景。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春。诗人当时正从宣州经歙州界往南行至黟县(今属安徽)一带。这首诗是作者在旅途中遇到大雨而避雨时所作。全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雨中山路的惊险、山景的奇特以及自己孤独前行的情景,表达了旅途的艰难和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和象征性的词语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