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遣天兵地月支,蒲萄新发上林枝。
初闻使者巡三辅,又命将军号贰师。
越巂楼船通属国,朔方烽火照征旗。
羽林无数孤儿在,独向高台泣望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
调遣天兵地月支,蒲萄新发上林枝。

  • 注释: “蒲萄”在这里可能是指葡萄,因为葡萄酒在唐朝非常流行;“调遣天兵地月支”意味着动用了大量的天兵,即神兵,来征伐敌人。

第二句:
初闻使者巡三辅,又命将军号贰师。

  • 注释: “三辅”指的是长安附近的三个区域,这里特指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郡,这些地方当时是西汉的首都。“使者”指汉武帝派遣去巡视这三个区域的官员。“将军号贰师”中的“贰师”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名,也可能是对某个将领的尊称,这个将领负责指挥这次军事行动。

第三句:
越巂楼船通属国,朔方烽火照征旗。

  • 注释: “越巂”是古代的一个地名,这里用来表示军事行动跨越了广阔的地域,包括了西域等地区。“楼船”通常是指大型的船只,这里指代军队的运输工具。“属国”指的是边疆的附属国家或民族。“朔方烽火”指的是来自北方边疆的信号,如烽火台点燃的信号,用以传递紧急信息。

第四句:
羽林无数孤儿在,独向高台泣望思。

  • 注释: “羽林”是汉代的一种禁卫军,由皇帝直接指挥。“孤儿”通常指的是失去双亲的孩子,这里用来形容那些年轻的战士,他们可能没有家人可以依靠。“高台”指的是高处的平台或塔楼,可能是战场或者某种仪式场所。“泣望思”表明战士们在高处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汉武帝时期的一场宏大的军事行动,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英勇。首句中的“调遣天兵地月支”体现了汉武帝对军事力量的重视,而“蒲萄新发上林枝”则描绘了战前的繁荣景象。接下来的四句分别描述了使者、将军、边陲和禁卫军的出征,以及士兵们在战场上的孤独和思乡之情。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和对士兵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一幅宏伟的战争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