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众所见,陶咏独悠然。
叹息头上霜,换我镜中年。
人生如坠叶,忧乐随所偏。
丰膴慕朝市,枯槁耽园田。
猗与东皋子,醉乡受一廛。
晨兴荷锸往,夕寝抱瓮眠。
欢戚等飞埃,寒暑忘推迁。
落花堆我侧,幽鸟啼我前。
挂瓢饮溪水,策杖入村烟。
还令简牍上,千载称豪贤。
【注释】
(1)东坡: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和渊明怨诗指陶渊明的《闲情赋》。楚调指屈原的骚体诗,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示庞主簿及邓治中:告诉庞主簿以及邓治中。庞、邓是当时的人名。庞主簿:指庞安时,字安期(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东坡年谱》);邓治中:指邓深,字渊明(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东坡年谱》)。诗读而爱之遂用其韵:读这首诗,很喜爱它,于是就用它的韵律作诗。
(2)南山众所见:南山,即终南山,在长安南。陶咏独悠然,陶渊明曾隐居于终南山下,所以此处以“南山”代指终南山,陶渊明也。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3)叹息头上霜,换我镜中年,头上霜,指白发。换我镜中年:比喻岁月易逝,人生短促。
(4)人生如坠叶,忧乐随所偏,人生如同飘落的树叶,忧愁快乐都随着自己的意志而有所偏倚。
(5)丰膴慕朝市,枯槁耽园田,丰美的土地羡慕着朝廷里的生活,贫瘠的土地又沉溺在园林田园的生活中。
(6)猗与东皋子,醉乡受一廛,我啊,就是那个东皋子,沉醉于那片醉乡之中享受着一方小小的住宅。
(7)晨兴荷锸往,夕寝抱瓮眠,早晨起床扛着锄头去劳作,晚上回家抱个瓮睡觉。
(8)欢戚等飞埃,寒暑忘推迁,欢乐悲伤如同飘飞的尘埃,季节更替却忘记了时间的变迁。
(9)落花堆我侧,幽鸟啼我前,落花堆积在我身旁,鸟儿的啼叫声萦绕在我的耳边。
(10)挂瓢饮溪水,策杖入村烟,挂着葫芦瓢饮着山溪的水,拄着拐杖走进村落的烟雾中。
(11)还令简牍上,千载称豪贤,还让这些文字记录在我的简牍上,千百年来人们都会称赞我是豪杰贤士。
【赏析】
此首乃苏轼晚年所作。苏轼一生坎坷起伏,屡遭贬谪,但始终矢志不移。他曾在密州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其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首词借赤壁之战写自己的坎坷经历。苏轼后来在惠州也曾写过一首词,名为《定风波》,其中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句子,也是写他贬官后的心境。这首词亦是如此,表达了他在贬谪期间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他对官场的愤懑以及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南山众所见”,点出主题,为全词奠定了基调。接着“陶咏独悠然”,直接点题“怨诗”二字。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世称靖节先生,他弃官归田,过着躬耕自娱的生活。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田园诗鼻祖,他的诗作多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苏轼的《和渊明怨诗示庞主簿及邓治中》即以“怨诗”为主题,抒发了对官场腐败、功名利禄的厌恶以及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三句“叹息头上霜,换我镜中年”,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因仕途失意而产生的悲愤。苏轼在元丰二年(西元一一〇七年)因乌台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任职期间,他曾经多次到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游览,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两句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头上霜”比喻白发,这里用来比喻作者因为政治上的打击而过早地失去了壮年时期的风采。“镜中年”指的是苏轼四十多岁时所作的《前赤壁赋》中所描绘的赤壁美景,如今物是人非,岁月蹉跎,不禁让人感叹不已。
第四句“人生如坠叶”,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无常与短暂。苏轼曾说过:“人生识字胡涂始,世事到头无奈了。”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认识和感慨。苏轼在黄州时期曾多次登高远望,看到秋天的落叶纷纷扬扬地从树上落下,他不禁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从而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慨。这里的“坠叶”象征着人生的变化与无常,而“忧乐随所偏”则揭示了人生的矛盾与困惑。
第五句“忧乐随所偏”,意味着人生充满了矛盾和困惑,无法摆脱世俗的欲望和追求。苏轼曾在《前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对宇宙浩渺的敬畏之情。这里的“忧乐随所偏”正是这种人生态度的体现。
第六句“丰膴慕朝市,枯槁耽园田”,则是说苏轼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和精神境界的追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他既渴望能够像陶渊明一样过上田园生活,却又难以割舍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苏轼在官场上屡遭挫折。这里的“丰膴”指富贵荣华,而“枯槁”则是指贫困潦倒。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苏轼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第七句“猗与东皋子,醉乡受一廛”,继续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东皋子是指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人物形象。这里的“醉乡”指的就是田园生活的理想状态。而“受一廛”则是说在这片田园中享受一方小小的住宅。这里的“醉乡”与前一句中的“忧乐随所偏”相互呼应,都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态度和选择。
第八句“晨兴荷锸往,夕寝抱瓮眠”,则是说苏轼在田园生活中的生活状态。早上起来扛着锄头去劳作,晚上回到家抱着瓮睡觉。这里的“晨兴”、“夕寝”分别代表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而“荷锸”与“抱瓮”则体现了苏轼对于劳动的热爱与执着。这里的“晨兴荷锸往”与前一句中的“丰膴慕朝市”相互映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夕寝抱瓮眠”则与后两句中的“忧乐随所偏”相协调,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第九句“欢戚等飞埃,寒暑忘推迁”,则是说苏轼在田园生活中对于情感的把握和体验。这里的“欢戚”指的是快乐和悲伤的情感变化;而“等飞埃”则是指它们随风飘散,不再有实体的存在。这里的“寒暑忘推迁”则是说在四季更替、日月流转中,苏轼已经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和自己身份的变化。这里的“寒暑忘推迁”与前一句中的“忧乐随所偏”相互呼应;而“忘推迁”则与后两句中的“丰膴慕朝市”、“枯槁耽园田”相区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十句“落花堆我侧,幽鸟啼我前”,则是说苏轼在田园生活中对于自然的亲近和感受。这里的“落花”与前一句中的“丰膴慕朝市”相呼应;而“幽鸟啼我前”则与后两句中的“忧乐随所偏”相协调。这里的“落花堆我侧”、“幽鸟啼我前”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美好画面,而“堆我侧”、“啼我前”则赋予了这些景物以生动的形象和情感色彩。
第十一句“挂瓢饮溪水,策杖入村烟”,则是说苏轼在田园生活中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挂瓢”与前一句中的“荷锸往”、“抱瓮眠”相呼应;而“策杖入村烟”则与后两句中的“忧乐随所偏”、“忘推迁”相协调。这里的“挂瓢”、“策杖”都是描写苏轼在田园生活中的行动方式;而“饮溪水”、“入村烟”则描绘了他在这静谧的田园环境中的悠然自得。
第十二句“还令简牍上,千载称豪贤”,则是说苏轼在田园生活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这里的“简牍上”与前一句的“荷锸往”、“抱瓮眠”相呼应;而“千载称豪贤”则与后两句中的“忘推迁”、“等飞埃”相协调。这里的“简牍上”、“千载称豪贤”都是形容苏轼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而“千载称豪贤”更是强调了他的伟大成就和卓越贡献。这里的“千载称豪贤”与前几句中的“忧乐随所偏”、“忘推迁”、“等飞埃”相互呼应;而“千载称豪贤”则与后几句中的“丰膴慕朝市”、“枯槁耽园田”、“忘推迁”形成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