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回天风,乃从石上生。
始知造物力,搏捖非恒情。
亦号连云峡,青壁类削成。
朝暾与夕阳,丹霞弥赤城。
猿鸟绝行迹,烟景相纵横。
我来佛母岩,对此心魂惊。
欲书贝多叶,壮观难可名。

【注释】

浮山:在今江苏丹阳。十坐处:指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即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今尼泊尔加德满都)。

岩石:指佛母岩。楠树:指楠木树。此句意谓佛母岩上生长着一棵楠木树。

海涛:大海的波涛,这里比喻天风。

乃:竟,竟然。从:由、由于。石上生:指岩石上长出海涛般的天风。

始知造物力:这才懂得造化的神力。造物,指造化。

搏捖:搏击。非恒情:不是平常的情感。

连云峡:指佛母岩附近的峡谷。青壁:青山的崖壁。类似削成。

朝暾:早晨太阳初升时发出的红光,这里借指朝阳。夕阳:傍晚太阳落山时发出的红光。

丹霞:红色的山霞,即日出日落时的晚霞。弥赤城:漫布在赤城的山岭之中。

绝:没有。行迹:行走的痕迹。相纵横:互相交错。

我来佛母岩:我来到佛母岩下。

心魂惊:内心为之一震。

贝多叶:梵文音译,意为“经文”。贝多叶经,即《贝多叶咒》。

壮观:宏伟壮丽的景象。难可名:难以形容。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诗人在佛母岩游览之后,面对奇峰异石,碧水丹霞,心旷神怡。他在诗中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全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富有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首句“浮山十坐处”,点明了诗人游览的目的地——浮山十坐处。浮山,位于江苏省丹阳市西北,因山峰连绵起伏,如同浮起的船只而得名。这里的山峦叠嶂,景色迷人。

颔联“佛母岩石楠树下”,进一步描绘了佛母岩的美景。佛母岩,又称南岳,位于浮山北麓,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这里,有一棵古老的楠木树,它的根植于岩石之中,枝叶繁茂,遮天蔽日。这棵楠木树见证了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长,成为了佛母岩的象征。

颈联“海涛回天风,乃从石上生”两句,通过描绘海涛回旋、天风吹拂的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海涛回旋,仿佛是从岩石中涌出的一股清泉;天风吹拂,似乎是由石头中吹出的一缕轻烟。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大自然的造化之功。

尾联“猿鸟绝行迹,烟景相纵横”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佛母岩的幽静之美。在这片山水之间,猿猴鸟儿都绝迹而行,留下了一片宁静的空间。远处的山峰与近处的烟霞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最后一句“我来佛母岩,对此心魂惊”,表达了诗人对佛母岩的喜爱之情。他来到这里,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和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整首诗通过对佛母岩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神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的信仰。这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纪游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