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霁溪声响石梁,逼人松色夜苍茫。
忍寒趁烛终诗卷,忘却梅边月似霜。

【注释】

读书罢忽起见月:读书时突然看见月亮。

雪霁溪声响石梁,逼人松色夜苍茫:下雪后天气晴朗了,溪水潺潺,溪流冲击着石头桥,发出的声音让人感觉寒冷。而松树的绿色在黑夜中显得特别苍翠、明亮。

忍寒趁烛终诗卷,忘却梅边月似霜:忍受寒冷,借着蜡烛的光亮来读诗。读完诗后,我忘记了梅花旁边月光如霜。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雪后的夜晚景色和读书人的情态的七言绝句。全诗写景抒情,融情入景,浑然天成。前两句写雪后清寒,月出山巅,映照雪地、石梁、松林之景,渲染出一种清冷幽寂的气氛;后两句写借烛读书,忘却了窗外的月色,突出表现读书人沉浸在学问海洋中的专注与忘情。

首句“雪霁溪声响石梁”,是说雪花消融之后,溪水潺潺流动的声音,冲击着溪边的石桥,发出阵阵响声。诗人用“雪霁”二字概括了整个画面,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同时,“溪声响石梁”也烘托出了一种清冷幽寂的氛围。接下来一句,“逼人松色夜苍茫”,则是通过松林的颜色,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这里的“逼”,既形容雪后的松林颜色之深,也表现了松林给人的压迫感。而“夜苍茫”则点明了时间,为后面的景色描绘做好了铺垫。

第二句“忍寒趁烛终诗卷”,则是对诗人读书情景的描绘。这里的“忍寒”二字,既表现了诗人在严寒中的毅力,也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执着追求。而“趁烛”二字,则表明了诗人在烛光下苦读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他所处的环境并不理想,需要借助烛光才能继续学习。最后一句“忘却梅边月似霜”,则是对诗人情感状态的描写。这里的“忘却”二字,既反映了诗人对外界环境的超脱,也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的隔离。他完全沉浸在书海之中,甚至忘记了窗外的月色。同时,“月似霜”三字也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皎洁和清冷,进一步衬托了作者的情感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雪后景色的描绘以及诗人读书情景的刻画,成功地展现了一幅冬夜读书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的意境优美,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