髫稚曾随入梵筵,鸡鸣山寺石城边。
香台难觅经行迹,藓石犹刊旧施钱。
学舍亭轩悽暮草,佛龛钟磬冷朝烟。
婆娑老树空阶立,别尔风霜四十年。
【注释】
髫稚:指童年。曾:曾经。入:进入。梵筵:佛家讲经的场所,亦指佛教寺院。鸡鸣山:山名,在今江苏宜兴县西南。石城:即石头城,在今南京玄武门外。香台:佛寺中焚香礼佛的地方。施钱:施舍钱财。凄暮草:黄昏时,草上露珠晶莹。佛龛:佛像供奉的小阁子或小龛,多建于佛寺内。婆娑(pōsuō):姿态优美的样子。空阶立:站在空荡的台阶上。风霜四十年:意谓分别时间已过四十年。
【赏析】
这是诗人在宜兴与友人别后的诗作。
首联写自己随友人到鸡鸣山寺,见到僧人入佛堂讲经。“鸡鸣山寺”,点明地点;“石城边”点明方位。“入梵筵”说明去那里干什么。“髫稚”指幼童,也指自己的儿子。“曾随”是过去常常跟随。这两句写自己和友人经常到佛堂去听经,有时还一同到山上去玩乐,很快乐。
颔联写自己看到佛坛上香炉的痕迹,知道佛坛上曾经有人来烧过香,而如今却无人来烧了,只有苔藓长满了石头。“僧舍”指寺庙里的僧舍。“亭轩”指庙中的楼阁。“学舍”、“亭轩”都是供僧人居住的地方,这里用“学舍”代指僧人住所。“凄暮草”指黄昏时分草丛上的露水珠。“佛龛”、“钟磬”分别指佛堂内的佛像和小和尚敲的木鱼、磬等乐器。“冷朝烟”指清晨时雾气弥漫。这两句写自己看到佛堂里的佛像和小僧侣都不见了,只有苔藓长在了石头上,而晨雾笼罩着整个寺院,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
颈联写自己在佛堂里看到的景物。“学舍亭轩”指佛堂里的僧舍和小楼阁。“悽”为悲伤的意思,这里指伤感。黄昏时,草上都挂着露珠,显得很美丽。佛龛里的小和尚敲着木鱼,吹着磬,发出的声音十分清冷。这两句写自己在佛堂里看到的景物,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对佛堂的怀念之情。
末联写自己站在空荡的台阶上,想到自己和友人已经分别了四十年,感慨万分。“空阶”指空旷的台阶,“别尔风霜四十年”意谓和朋友分别已经有四十年了,自己在这空荡的台阶上,看着四周的一切,不禁想起和朋友一起度过的那些欢乐时光。
这首诗写自己和友人到宜兴的鸡鸣山寺游玩,看到佛堂里的景物和自己以前的回忆,最后想到朋友和自己分别了四十年,感慨万千。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真挚深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