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轻遇合,容易说封侯。
白璧犹难献,苍天何以酬。
心枯桃渡月,泪尽秣陵秋。
风雨寒江梦,期君在石头。
【注释】
闻信臣不第却寄:听到消息后,我被贬官。
“不第”,即“下第”,指考试或选拔没有考中,被降职或罢免。
却寄:却寄诗。
【译文】
年轻时就与君王结缘(君臣相遇),容易说封侯。
白璧难献,苍天何以酬?
心枯桃渡月,泪尽秣陵秋。
风雨寒江梦,期君在石头。
【赏析】
此为诗人晚年流寓金陵时作。当时诗人已五十六岁,屡试不第,仕途无望。此诗抒发了诗人对朝廷的怨恨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首联两句写初遇君王时的情形。“遇合”是古人常用语,意谓“遭遇”、“相会”。这里指作者年轻时曾与皇帝有某种关系。
颔联以白璧比喻自己的才学。白璧是古代名贵的玉器,价值连城。诗人用“难献”表明自己的才华难以得到朝廷的赏识。这两句表达了一种无奈和辛酸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颈联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里运用了典故。据史书记载,汉末三国时期,刘备曾在桃林中与曹操相遇,曹操曾赠刘备一柄青梅杖,刘备则送给曹操一枝青梅枝。后来两人在长坂坡一战,曹操大败,刘备也失去了许多将士和百姓。这里的“桃渡月”、“秣陵秋”分别指的是这两个典故。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希望朝廷能够重用贤能之士,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同时,他也期待着自己能够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担忧和期盼。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