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笼悲越鸟,饮啄岂无情。
本为多言误,翻怜一死轻。
聪明应再世,文采毕今生。
犹记南窗下,春风自唤名。
【赏析】
鹦鹉本属聪明伶俐之鸟,但因“多言”而遭祸,终至丧命。诗人对此深有感触,写下了这首吊鹦鹉的诗篇。
首联“雕笼悲越鸟”,点明鹦鹉的不幸遭遇。雕笼,是关养鹦鹉等小禽的器具。“越鸟”指南方的鸟。《诗经·王风·扬之水》中说:“彼其之子,不称其服。”此即“扬之水”之倒文,意谓那南方来的人,不是称他的职守。“悲”、“哀”二字,把鹦鹉被关在牢笼里的处境写得十分凄惨。
颔联“饮啄岂无情”,进一步写鹦鹉的不幸遭遇。“饮啄”,是《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小鸟啄食饮水、飞腾云空的寓言,后用为典实。这里指鹦鹉虽然能鸣啼歌唱,却无自由飞翔的本领,只能在雕笼里吞吃食物、啄饮清水。这既写出雕笼对鹦鹉的禁锢,又写出鹦鹉自身处境的艰难。“岂无情”三字,既是鹦鹉的自白,又是诗人的评说,表达了作者对鹦鹉的同情。
颈联“本为多言误,翻怜一死轻”,进一步写鹦鹉的不幸遭遇。这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性语句,由鹦鹉的不幸遭遇自然引出下文。鹦鹉本是聪明伶俐之鸟,但“多言”招来了祸端;而鹦鹉自己又认为“一死轻”,未免过于悲观,以致落得悲惨下场。“翻怜”,是“反怜”的意思,即反来怜惜。“多言”,是说鹦鹉不该乱说话。鹦鹉因为乱说而惹祸,所以作者对它感到惋惜和同情:它不该死得那么轻易!一个“怜”字,既写出了作者对鹦鹉的同情,也表现了作者对鹦鹉命运的不满,更深刻地反映了鹦鹉无辜受害的悲剧命运。
尾联“聪明应再世,文采毕今生”,进一步写鹦鹉的不幸遭遇。鹦鹉虽然已经死去,但它的聪明才智却会再世,文采也会在世间继续流传下去。这是鹦鹉死后仍给人们以启迪的一种美好愿望。“聪明”二字,既是鹦鹉的自谦,也是作者的褒扬;“文采”二字,既是鹦鹉生前的特点,也是它的遗赠。“应”,“当”的意思。这两句是鹦鹉的自谦之辞,同时也是作者对鹦鹉的评价。鹦鹉虽已死去,但它的智慧和才华却永远留在世间,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末联“犹记南窗下,春风自唤名”,进一步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这两句是诗人追忆从前与鹦鹉在一起的情景,同时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情怀。鹦鹉曾栖息在南窗之下,每当春风拂过的时候,它就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叫声。如今鹦鹉已去,只有南窗尚存,而鹦鹉的叫声早已消逝。这一联通过鹦鹉生前与自己在一起的欢乐情景,抒发了作者怀念过去的美好感情。鹦鹉虽已死去,但它的聪明才智和美好名声却永远留在人间。
这首诗以鹦鹉自比,抒发了对鹦鹉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惋惜之情。全诗语言平易通俗,情感真挚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