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顿惊魂,恐此后叠起狂澜,力障群流无砥柱;
半生嗟落魄,忆从前两依慈宇,身怀异宠愧铜盘。

【注释】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清朝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1870年中举人,1873年参加会试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1875年任湖北巡抚。1898年因戊戌政变被革职查办。1862年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广西道监察御史等职。辛亥革命时,他以“保路同志”的身份赴南京,任临时政府交通总长。1913年任国务总理兼盐务总长。1916年袁世凯死,段祺瑞继位,张之洞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1919年因反对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被迫离职。此后隐居北京,直到1928年病死于上海。

《挽张之洞联》是梁启超为张之洞逝世所写的挽联。上联写张之洞一生经历波折;下联回忆张之洞早年在慈圣皇太后庇护下成长,身受异宠,愧对朝廷。全联用典得当,感情深切,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怀念之情。

【赏析】

这是一副挽联,上联“一电顿惊魂,恐此后叠起狂澜,力障群流无砥柱”,下联“半生嗟落魄,忆从前两依慈宇,身怀异宠愧铜盘”。这副挽联,由两个部分组成。上联写张之洞一生经历波折;下联回忆张之洞早年在慈圣皇太后庇护下成长,身受异宠,愧对朝廷。全联用典得当,感情深切,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怀念之情。

上联:张之洞一生经历波折

“一电顿惊魂”,“一电”是指电报,“惊魂”是形容内心受到极大震动。张之洞一生经历波折,经历了很多变故和磨难,所以这里说“一电顿惊魂”,意味着他一生都在不断面对挑战和困难,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不安。这里的“狂澜”比喻生活中的波折和困境,“力障群流无砥柱”,则形象地表达了他在逆境中挺身而出,奋力抵抗,努力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伤害的决心与勇气。

下联:回忆张之洞早年在慈圣皇太后庇护下成长,身受异宠,愧对朝廷

“半生嗟落魄”,“半生”指的是大半生,“嗟落魄”是感叹自己处境凄凉。这里反映了张之洞晚年的落魄和失意,以及他对过去的怀念和感慨。“忆从前两依慈宇”,“两依”是依靠的意思,“慈宇”指的是慈爱的母亲或母亲般的人物。这里回忆张之洞早年在慈母或慈爱母亲的庇护下成长,他受到了特殊的宠爱和关照。“身怀异宠愧铜盘”,“身怀异宠”是指身受特殊恩赐,“愧铜盘”是因为这种特殊恩赐让他感到愧疚,因为他并没有完全回报这份恩情。

整副挽联通过对张之洞一生经历波折的描绘,以及对他早年在慈母庇护下的成长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深厚感情。同时,这副挽联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