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知膺四圣三朝,为侍从臣,为封疆臣,为出使臣,晚节耿孤忠,公真湘楚儒贤,愤等屈平居汩水;
著述抗百家诸子,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耄年传绝学,我亦门墙弟子,痛随苏轼哭庐陵。

【注释】

挽:挽联,悼念死者的诗文。郭嵩焘(1818年—1890年),字克庵,湖南湘阴人。清代著名外交家。道光二十九年中进士。道光三十年至咸丰三年任驻外公使大臣,出使英法意比等国,主持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后任两广总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光绪元年任户部尚书,兼管钱法堂事务。晚年因反对洋务派,被慈禧太后罢官回乡。

四圣:指尧、舜、禹、汤。三朝:指唐尧、虞舜、夏禹三代。

侍从臣:指辅佐帝王的近臣。封疆臣:指治理疆域的官员。

出使臣:指奉命出使的使者或大臣。

晚节:晚年的操行。孤忠:忠心耿耿,不二之心。

公真:真是。湘楚儒贤:即“湘楚名儒”。

愤等屈平居汩水:屈原《离骚》中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之句,伯庸即郭嵩焘的远祖;又“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句,即郭氏家族世居湘水流域。屈平,屈原。汨水,湘江。

著述抗百家诸子:郭氏家族世代从事儒学,著述甚丰。郭嵩焘有《养晦堂文集》、《续集》等著作。义理之学:儒家经学。考据之学:考证名物典章制度。辞章之学:文学修辞。

耄年传绝学:年老之时才将绝学传授给门弟子。我亦门墙弟子:作者自谓也是郭嵩焘的学生。苏轼,北宋文学家。曾巩、欧阳修等人曾向他请教学问,他哭于庐陵(今江西吉安)以示哀悼。

【赏析】

这首诗是挽郭嵩焘的联语,其内容如下:

恩知膺四圣三朝,为侍从臣,为封疆臣,为出使臣,晚节耿孤忠,公真湘楚儒贤,愤等屈平居汩水;

著述抗百家诸子,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耄年传绝学,我亦门墙弟子,痛随苏轼哭庐陵。

上联首句点明郭嵩焘生前受朝廷重用,历任侍从、封疆、出使大臣,且在晚年时仍忠于清王朝。下联则赞扬郭嵩焘学识渊博,对经史百家皆有研究,尤其擅长文词和书法,堪称湘楚地区的儒学大家。整联赞美郭嵩焘忠诚、才华和学问。

颔联与颈联分别列举郭嵩焘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其中“耿孤忠”形容郭嵩焘忠心耿耿,为国家尽职尽责。“愤等屈平居汩水”,则是指郭嵩焘虽然已经去世,但仍然像屈原那样忠贞不渝地坚守自己的信仰。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对郭嵩焘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作者自称也是郭嵩焘的门生,并表示愿意跟随他的足迹,学习他的学问和精神。同时,也提到了郭嵩焘曾在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痛哭流涕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郭嵩焘对清王朝的忠诚和热爱。

这首诗以高度赞美的语气回顾了郭嵩焘的一生,表达了对其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同时,通过描绘郭嵩焘的历史形象和贡献,展现了其作为一位杰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