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李学士,为国荐贤,椿树先零悲手泽;
自比林西湖,逃名寄迹,梅花无恙想精魂。
【注释】
李学士:指李兆洛。李兆洛,字子争,一字方伯,号养一老人。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与朱彝尊齐名,有“南李北朱”之称。
为国荐贤:为国家举荐贤才。
椿树先零悲手泽:指彭玉麟的幼年时,其父彭鸣升在湖北武昌任职,彭玉麟随父到任,因受排挤,父亲被诬陷下狱,彭玉麟也受到牵连被革职。彭玉麟曾自述道:“余生而失怙,早岁即遭大戚,幸得母育成人,又遭家难,故少孤。”(《彭刚直公遗集》卷四)这里指彭玉麟幼年失去父母,彭鸣升被冤杀后,彭玉麟也被革去官职,所以用“先零”比喻。
林西湖: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等,福建侯官人。道光进士,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等职。他一生以“力行合药”著称于世,主张严禁鸦片,并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禁毒斗争,因而得到当时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逃名寄迹:逃避名声,寄身他乡。
梅花无恙想精魂:彭玉麟曾为林则徐写过一副对联,上联为“江左风流推谢安,胸吞百川能饮恨”,下联为“林中烟雨锁重关,心如明镜不染尘”。林则徐曾称赞这副对联是“绝妙好辞,可入西掖”。林则徐罢官后,彭玉麟曾送别他的对联,林则徐回京后还特意将此联裱挂在居室之中,可见二人情谊之深。林则徐离京后,彭玉麟也曾送别。后来彭玉麟被贬至新疆,他在流放途中路过湖南衡阳时,曾写下“江左风流推谢安,胸吞百川能饮恨;林中烟雨锁重关,心如明镜不染尘”的七律一首赠别林则徐。彭玉麟在诗中说:“君今去矣,吾亦行矣……君之去留,吾已预知。”可知林则徐离开京师后,彭玉麟也离开了北京。因此,这里用“无恙”表示对林则徐的怀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清末爱国将领彭玉麟的挽联。彭玉麟是清初著名的抗清英雄、民族英雄,他一生追随清室,但始终坚持民族大义,反对外来侵略,反对腐败统治。他的事迹感人至深。
首联“人称李学士,为国荐贤,椿树先零悲手泽”,说的是彭玉麟的一生都在为国效力,为国家推荐贤才。他曾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也因此受到了排挤和迫害,甚至被剥夺了官职。这里的“椿树先零”比喻彭玉麟早年失去双亲的痛苦。
颔联“自比林西湖,逃名寄迹,梅花无恙想精魂”,则是对彭玉麟人生境遇的感慨。彭玉麟曾为清朝政府效力,但他也一直坚持民族大义,反对外部侵略。他的这种立场让他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多争议和排斥,甚至遭到了迫害。然而,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他都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忠诚。这里所说的“逃名寄迹”是指彭玉麟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和节操,选择远离名利场,过一种隐居的生活。而“梅花无恙想精魂”则表达了人们对彭玉麟的思念之情。梅花虽然在严冬时节凋零,但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又会重新盛开。这里用梅花来比喻彭玉麟的精神品质,表达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