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仰岂个人私,薄海同惊梁木坏;
涕泪为天下恸,瓣香永热火薪传。

【注释】

挽张百熙联:为张百熙写的挽联。张百熙(1860-1926),字仲华,号贞吉,直隶宛平(今北京市)人,清光绪年间的进士,曾任教育总长和学部大臣,是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及第者。此联是他去世后友人所撰。放仰岂个人私:意在说天下事非个别人的私事。薄海:大海。同惊梁木坏:同声感叹国家的危亡就像梁木一样快倒塌了。梁木坏:梁木毁坏,比喻国家的灭亡。涕泪为天下恸:泪水为天下之人而流。瓣香永热火薪传:指他的学问与思想将永远流传下去。瓣香:指敬奉、祭拜之意。

【赏析】

这首挽联写得十分得体。张百熙是晚清进士、著名学者,曾担任过教育总长和学部大臣,是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及第者,对我国近代教育史和科举制度有着重大影响。其一生可谓“放仰岂个人私”,意在说明国家大事非个别人所能左右,而是整个民族的事。因此他一生都在努力推动改革,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其精神值得后世学习。然而,他最终还是因为反对慈禧太后搞的洋务运动而被罢官回家,最终客死异乡,令人扼腕叹息。

诗的第一句“放仰岂个人私”,意为我们这些人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并非只为自己打算。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也表达了他对张百熙的崇敬之情。第二句“薄海同惊梁木坏”,则是指国势岌岌可危,如同被风吹倒的梁木一样。这里用梁木来比喻国家,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象征意味,让人感受到国家的危机和动荡。

第三句“涕泪为天下恸”,意为泪水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流。这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也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悲悯之情。他认为,自己的泪水是为天下苍生而流,而不是只为自己而泣。

最后一联“瓣香永热火薪传”,则是对他学问与思想传承的祝愿。这里的“瓣香”指的是敬奉之香,表示敬意;“火”则象征着炽热的情感,代表着热情;“薪传”则是指知识与智慧的传承,意味着希望他的学问与思想能够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成功地表达了对张百熙这位伟大人物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同时,它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