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悉聆其言,惊叹有伦脊。
降割洵非他,人事实舛逆。
缅怀李唐后,水利日齮龁。
五堰隳金城,三江变沙碛。
千桥与百渎,茅塞殊可惜。
况自堤为漕,湖流受扼扼。
诸溪复猥至,奔溃势仓卒。
区区一线川,何以当充斥。
向来徒补苴,遣使空络绎。
娄江泊白茅,橇檋将安适。
及今缓修救,寖坏益矛戟。
井税数百万,能向水滨索。
视此利害除,奚啻相什伯。
余悲为此吟,岂曰事捃摭。
用此监门绘,异事同哽结。
畴将呼号声,旦暮达丹掖。
钜公察便宜,刍荛并财择。
救灾自有要,无费马与璧。
治水兼治田,施设范先哲。
茭牧成利薮,湔剔须改辙。
下民敢惮劳,其究自安宅。
缝掖穷巷人,当亦手加额。
【译文】
我全部听了他的话,十分惊讶。
降割的洪水确实不是别人,是人实事实悖逆。
怀念李唐之后,水利日受侵扰。
五堤毁坏金城,三江变成沙碛。
千桥与百渎堵塞,可惜。
况且自堤为漕,湖流受扼扼。
诸溪又复猥到,奔溃势仓猝。
区区一线川,何以当充斥着。
向来徒补苴,遣使空络绎。
娄江泊白茅,橇檋将安适。
及今缓修救,寖坏益矛戟。
井税数百万,能向水滨索。
视此利害除,奚啻相什伯。
余悲为此吟,岂曰事捃摭。
用此监门绘,异事同哽结。
畴将呼号声,旦暮达丹掖。
钜公察便宜,刍荛并财择。
救灾自有要,无费马与璧。
治水兼治田,施设范先哲。
茭牧成利薮,湔剔须改辙。
下民敢惮劳,其究自安宅。
缝掖穷巷人,当亦手加额。
【赏析】
这是一篇七言诗,内容是诗人在浙江任上目睹大水泛滥、农田被淹、百姓受害的情景而作的诗,全篇以“大水”为题,从各个方面描绘了大水带来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开头就指出:洪水泛滥并不是别的什么原因,而是人为的造成灾祸。接着,诗人把眼光投向了历史。他说,在李唐之后,水利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为了说明这一点,诗人举出了五堰毁坏金城和三江变为沙碛等例子。然后,诗人转向现实,描述了由于堤岸的毁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他提到,现在人们只能通过白茅河的航道来往,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呀!
诗人对过去人们的做法表示不满。他认为,以前的人只是盲目地补救,却派使者去进行联络工作。然而,这些做法并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最后,诗人提出了一个观点:救灾要有实际的措施,不能仅仅依靠财物的赏赐。他还认为治理水患和田地问题一样重要,应该采取先贤们所制定的典范措施。
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以“缝掖穷巷人”为例,指出那些身处下层的人也会感激皇帝恩赐的。整首诗通过对大水带来的灾难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