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吴若栖苴,阴阳易为厄。
巨浸连数州,所恃潴震泽。
三万六千顷,上禀咸池液。
分流入江海,纡回尾闾隔。
咎徵一以遘,昏垫在往昔。
徒称财赋区,时见冻馁迫。
自非古台骀,安得障溟渤。
伊余菰芦中,往往念禹迹。
经营不可睹,遗法惟典籍。
上下数千年,颇欲究沿革。
常登会稽山,俯视梅梁穴。
宛委玉字书,拜颂底定绩。
慨自江左来,遂鲜中上策。
去矣单郏辈,杞忧亦何益。
今年异雷电,发自建寅月。
雨雪杂乱下,陨光轰若磔。
自兹困重阴,霖沥迷晓夕。
潨潨屋摧霤,泛泛庭漂麦。
然蒿爨愈迟,搜粟瓶屡竭。
平生颇放怀,至此亦咄咄。
君看闲斋内,青苔上高壁。
芳兰凄已萎,薋菉蔓难辟。
风吹龙蛇气,坐卧防毒螫。
水槛指游鱼,垂钩即枕席。
朱弦润无响,独坐幽思积。
渗漉虞蚕桑,沮洳病卤舄。
这首诗是杜甫的《大水》一诗。全诗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描写了洪水带来的灾害、治理洪水的努力以及诗人对治水英雄禹的怀念。
第一部分:“三吴若栖苴,阴阳易为厄。”描述了洪水给三吴地区带来的灾难。“栖苴”是指草芥、小植物,这里用来比喻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和伤害。“阴阳易为厄”意味着阴阳之间原本平衡的秩序被打破,形成了灾害。这里的“阴阳”指的是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厄”则表示灾难。
第二部分:“巨浸连数州,所恃潴震泽。”描述了洪水连累数州,而人们依赖的震泽却受到了损害。“巨浸”指的是巨大的水流,这里用来比喻洪水的规模之大。“所恃”则表示人们所依赖的对象——震泽受到了损害。而“震泽”则是古代的一个湖泊,现在被称为太湖。
第三部分:“三万六千顷,上禀咸池液。”描述了洪水覆盖了大片土地,而人们的生计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三万六千顷”是形容面积之广,而“咸池液”则暗示了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难。这里的“咸池”并不是指具体的湖泊,而是用来形容洪水带来的影响。
第四部分:“分流入江海,纡回尾闾隔。”描述了洪水分成几条支流流往江海,使得人们难以控制。“纡回”表示曲折迂回,而“尾闾”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条巨大的河流,用于象征长江。这里的描述表明洪水对江海的影响非常大。
第五部分:“咎徵一以遘,昏垫在往昔。”描述了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的灾难一直存在,而人们也一直在为此付出努力。“咎徵”即灾难的象征,而“昏垫”则是形容混乱不堪的局面。这里的描述表明洪水造成的灾难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第六部分:“徒称财赋区,时见冻馁迫。”描述了虽然有些人声称自己是财富丰富的地区,但是仍然面临着冻饿的威胁。这里的“财赋区”并不是指一个特定的地区,而是用来形容那些经济繁荣的地方。而“冻馁”则是形容食物匮乏,生活艰难的情况。
第七部分:“自非古台骀,安得障溟渤。”描述了如果没有像台骀一样的治水英雄,那么洪水就会泛滥成灾。这里的“台骀”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英雄人物,他曾经成功治理了黄河的水患。这里的描述表达了对于治水英雄的敬仰之情。
第八部分:“伊余菰芦中,往往念禹迹。”描述了作者常常在菰芦之中思考治水英雄禹的故事。这里的“伊余”是作者自称,而“菰芦”则是菰和芦苇的意思。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治水英雄禹的敬仰之情。
第九部分:“经营不可睹,遗法惟典籍。”描述了治水工作的难度,无法看到成果,只能通过典籍来了解。这里的“经营”是指治理洪水的工作,而“遗法”则是指治水的方法和策略。这里的描述表达了治水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之处。
第十部分:“上下数千年,颇欲究沿革。”描述了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研究治水的历史和变迁。这里的“上下数千年”表示时间的跨度非常长,而“沿革”则是指历史的发展变化。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人们对治水历史的关注和研究。
第十一部分:“常登会稽山,俯视梅梁穴。”描述了作者常常登上会稽山,俯瞰着梅梁穴。这里的“常登会稽山”表示作者经常登山,而“梅梁穴”则是山上的一个洞穴。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第十二部分:“宛委玉字书,拜颂底定绩。”描述了作者在阅读《尚书·舜典》中的文献时,深感治水之功的卓越。这里的“宛委”是指《尚书·舜典》这部古籍,而“玉字书”则是用来形容文献的精美和价值。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治水成就的高度评价和赞美之情。
第十三部分:“慨自江左来,遂鲜中上策。”描述了自从江左地区发生洪灾以来,很少有人能够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案。这里的“江左”指的是今天的江苏南京一带地区,而“中上策”则是指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治水工作的担忧和期待。
第十四部分: “去矣单郏辈,杞忧亦何益。”描述了如果只是忧虑而无实际行动的人只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这里的“单郏”是一个地名,而“杞忧”则是忧虑无果的意思。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空想无益的感慨之情。
第十五部分:“今年异雷电,发自建寅月。”描述了今年发生了异常的雷电现象,而这种天气是由于建寅月的节气引起的。这里的“异雷电”指的是异常的雷电现象,而“建寅月”则是古代历法中的一个月份,与气象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灾害的关注和记录之情。
第十六部分:“雨雪杂乱下,陨光轰若磔。”描述了雨雪交加的景象和雷电声势浩大的情景。这里的“雨雪杂乱下”描绘了雨雪交织的场景,而“陨光轰若磔”则是形容雷电声势巨大如破竹。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现象的生动描绘和感叹之情。
第十七部分:“自兹困重阴,霖沥迷晓夕。”描述了从这一天开始,阴雨连绵不断,使得人们难以分辨白天和黑夜。这里的“重阴”指的是连续的阴雨天气,而“霖沥迷晓夕”则是形容雨水连绵到夜晚,使人们难以分辨时间和季节。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连续阴雨天气的无奈和困扰之情。
第十八部分:“潨潨屋摧霤,泛泛庭漂麦。”描述了雨水使房屋倒塌、庭院积水,农田受灾。这里的“潨潨”是水流的声音,而“屋摧霤”、“庭漂麦”都是形容雨水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和影响的感叹之情。
第十九部分:“然蒿爨愈迟,搜粟瓶屡竭。”描述了因为下雨,炊烟袅袅升起的时间变长,而粮食供应也变得紧张。这里的“蒿爨”是用蒿秆做饭的情景,而“搜粟瓶屡竭”则是形容粮食短缺的状况。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粮食供应紧张的忧虑之情。
第二十部分:“平生颇放怀,至此亦咄咄。”描述了作者虽然以前心情较为轻松自如,但这次遭遇却让他感到不安和焦虑。这里的“放怀”是指心情开朗、不受拘束的状态,而“咄咄”则是表达焦虑不安的意思。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当前困境的无奈和担忧之情。
第二十一部分:“君看闲斋内,青苔上高壁。”描述了作者在书房内看到的墙上青苔斑驳,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这里的“闲斋”是指作者的书房,而“青苔上高壁”则是形容墙壁上的青苔生长到了很高的位置,给人一种历经风雨的感觉。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经历的回忆之情。
第二十二部分:“芳兰凄已萎,薋菉蔓难辟。”描述了兰花已经凋零,周围的草木茂盛难以开辟出路。这里的“芳兰”是指兰花,而“薋菉蔓难辟”则是形容花草茂盛,难以开辟空间的情况。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逝去的感慨以及对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之情。
第二十三部分:“风吹龙蛇气,坐卧防毒螫。”描述了风吹过的时候带着一种威猛的气息,让人时刻警惕以免被蛰伤。这里的“龙蛇气”是一种形容气势磅礴、威风凛凛的气氛,而“毒螫”则是指有毒的昆虫或动物,提醒人们要小心避免被蛰伤。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第二十四段:“水槛指游鱼,垂钩即枕席。”描述了站在水边可以看见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动,而垂钓就像躺在枕头上一样惬意。这里的“水槛指游鱼”指的是水边的栏杆上可以看见鱼儿游动,而“垂钩即枕席”则形容钓鱼时的舒适感如同躺在枕头上一般自在。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钓鱼这项活动的热爱和享受之情。
最后一部分:“朱弦润无响,独坐幽思积。”描述了弹奏乐器时没有声音传出,而自己则独自坐在角落里默默地沉思。这里的“朱弦润无响”指的是乐器没有发出声音,而“独坐幽思积”则形容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思考心事。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一种孤独和深沉的思考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