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自切明农志,内相何烦持节迎。
方报三藩同整旆,岂期六诏遂称兵。
裹毡入蜀功安在,蹑足封齐衅已成。
却羡据鞍犹矍铄,南人应仗伏波平。

老臣自切明农志,内相何烦持节迎。

方报三藩同整旆,岂期六诏遂称兵。

裹毡入蜀功安在,蹑足封齐衅已成。

却羡据鞍犹矍铄,南人应仗伏波平。

注释

  1. “老臣自切明农志”:表达了诗人对于农业的重视和决心,暗示了他对国家农业发展的关心和承诺。
  2. “方报三藩同整旆”:意味着诗人希望联合各地的力量共同应对三藩的威胁,体现了他的大局观和责任感。
  3. “岂期六诏遂称兵”:这里的“六诏”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或地方割据势力,诗人担忧他们因某种原因而发动战争。
  4. “裹毡入蜀功安在”:这里的“裹毡”形容诗人长途跋涉进入四川的情景,而“功安在”则表达了他在四川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是否能够实现其初衷的疑问。
  5. “蹑足封齐衅已成”:这里的“蹑足”可能比喻诗人参与政事,而“封齐”可能是指平定叛乱或解决内部矛盾。
  6. “却羡据鞍犹矍铄”:诗人在这里用“却羡”表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同时通过“矍铄”来形容他年轻时的精力充沛。
  7. “南人应仗伏波平”:“伏波”是汉代名将马援的字,这里用来象征忠诚和勇敢的将领,诗人希望南方的人能够依靠这些将领来维护和平。

赏析

此诗反映了一个老臣对农业和国家事务的深切关怀,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可能的政治动荡的忧虑。诗中通过对比历史和现实的情境,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个人责任的认识。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诗人展现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在政治风波中保持清醒头脑的决心。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给予后人深刻的启示。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和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