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服眦枯国变哀,千墩片碣照髯来。
天留绝学盟孤愤,看熟枇杷第一回。
【注释】
节庵:即吴应箕,字仲孚,号节庵。千墩:地名,在今安徽桐城县。亭林墓:指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的墓穴。归取:回来拿。见饷:赠送。赋谢:写诗感谢。其一:第一首。眦枯:眼睛干涩。国变哀: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故。千墩片碣:一千块石碑。照髯来:照顾炎武的胡须。天留绝学:上天留给我一种绝学。孤愤:孤立无援,有志难申。看熟枇杷:指顾炎武的《日知录》。第一回:是说顾炎武《日知录》的第一部分。
【赏析】
这是吴应箕为好友亭林(顾炎武)墓题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好友的怀念之情,也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和无奈。
全诗如下:
节庵独往千墩谒亭林墓归取墓旁枇杷见饷赋谢 其一
野服眦枯国变哀,千墩片碣照髯来。
天留绝学盟孤愤,看熟枇杷第一回。
译文:
身穿布衣双眼干涩,国家发生巨大变故,千墩一片石碑照着顾炎武的胡须。上天留下绝学让我感到孤立无援,读熟了《日知录》的第一部分。
赏析:
这首诗是吴应箕为好友亭林(顾炎武)墓写的一篇序文,表达了他对好友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和无奈。
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身着布衣、双眼干涩的诗人,站在亭林墓前,凝视着这片千年的土地。这千年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无数的风云变幻,而如今却只剩下了一片片石碑,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诗人又以“天留绝学”四字点明了亭林先生的伟大成就——留下了一部流传千古的绝学——《日知录》。这部书是亭林先生毕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诗人并没有沉浸在对亭林先生的赞美之中,而是转而表达了自己的忧国之情。他看到这片土地上,虽然有着千墩石碑,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理解并继承亭林先生的思想。这种无人理解和继承的悲哀,使得诗人深感痛心疾首。
最后一句“看熟枇杷第一回”,则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里的“枇杷”并非指真实的水果,而是暗指《日知录》。因为《日知录》的篇幅庞大,内容繁多,所以人们常常将它比喻为一个“枇杷”。而“第一回”则是《日知录》中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全书的开篇之作。因此,这里说的“看熟枇杷第一回”,实际上是在表达诗人对于《日知录》的喜爱和熟悉程度。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亭林先生思想的深深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