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霄插画屏,飞光散气满宫亭。
使君知入白云处,句句亲教猿鹤听。

【注释】

六月十六日:指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六月,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叛乱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六月十六日乘船从南昌回金陵养病,在湖上望庐山,怀念南康郡守王翰林和林贻书、提学黄墨园。

二:指第二首诗。

天霄插画屏:指庐山的云气缭绕,宛如天上的画屏。

飞光散气满宫亭:指太阳的阳光照射着山间亭台,使整个庐山充满了光辉和香气。

使君:这里指王翰林,李白的朋友。

白云处:即王翰林所说的“白日飞升”的地方。

句句亲教猿鹤听:指王翰林所说的“白日飞升”的地方是诗人亲自听到的美妙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咏庐山的七律诗。前四句描写庐山云海的神奇美丽景象,后四句写诗人在庐山所闻所感,抒发了对友人王翰林的怀念之情。全诗意境雄浑壮阔,语言清新明快,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第一联“席卷天霄插画屏,飞光散气满宫亭”,写庐山云海的壮丽景色。

诗人以“卷”、“涌”等动词形象地描绘出云彩翻滚、弥漫于天际的景象。“天霄”二字,既形容天空之高,又形容云海之广。“插画屏”则形象地写出了云彩的形态,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美而奇特的自然景观图,为全诗奠定了一个雄浑的背景。

第二联“使君知入白云处,句句亲教猿鹤听”,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王翰林在庐山共同欣赏美景时的情景。

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让猿鹤也参与到他们的交流中来。这种写法既富有诗意,又增添了诗歌的幽默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第三联和第四联则主要写诗人在庐山所听到的声音,以及这些声音给诗人带来的感受。

“声随弦管发春雷”,用“弦管”比喻猿鹤的鸣叫声,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声音的悦耳动听。“声入空山不见人”,则写出了这些声音在山谷中的回荡,给人一种空灵而深远的感觉。最后一句“我欲因之梦吴越”,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