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枝娅姹摇春风,纷纷蜂蝶争繁丛。
我来提壶饮花下,闲愁如雪皆消融。
枝头黄鸟声更好,似惜春光怨春老。
少年乐事那复得,只今空忆长安道。
救人无术廿载中,归来两鬓已成翁。
故交如花渐凋落,欲话衷曲谁人同?
且拚烂醉花阴卧,明日呼童扫落红。
《花下独酌》
译文:花儿摇曳着枝头,春风轻拂,蜂蝶纷纷飞绕于繁花之间。我提着酒壶,静静地坐在花下饮酒,那闲愁就像雪花一样融化了。枝头上的黄鸟叫声更加动听,好像在感叹春天的短暂,埋怨春天的衰老。少年时的欢乐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只能空怀念那长安路上的旧游。
二十年来救人无术,归来时已两鬓斑白。昔日的朋友如今都凋零了,想诉说衷肠却没有人能听懂啊!姑且痛痛快快地喝个烂醉,躺在花荫之下休息,明天再叫童子扫去落红。
注释:
- 花下独酌:独自在花下饮酒。
- 娅姹:娇艳的样子。
- 摇:摆动。
- 蜂蝶争繁丛:指蜜蜂蝴蝶围绕着鲜花飞舞。
- 提壶:拿壶。
- 闲愁:悠闲的忧愁。
- 消融:消散。
- 枝头黄鸟声更好:形容黄莺鸣叫声清脆悦耳。
- 惜春光:怜惜春天美好的景色。
- 怨春老:怨恨春光逝去。
- 长安道:古地名,今陕西西安一带。
- 救人无术:救世无方。
- 廿载:二十年。
- 两鬓已成翁:形容头发白了,年纪很大。
- 交:朋友。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晚年的作品之一,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和自己在花下独酌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去欢乐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之情。
首句“花下独酌”直接点题,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春日画面,花朵盛开,春风拂过,吸引了蜜蜂和蝴蝶纷至沓来。这里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画面生动形象。
第二句“我来提壶饮花下”,则是诗人自己的身影,他手持酒壶,独自坐在花下,与周围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这种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诗的前两句通过对花、蜂、蝶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和谐美好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第三句“闲愁如雪皆消融”转折,由前一句的闲适心情转为感慨人生无常。诗人用“闲愁”来形容心中的忧郁和烦恼,而“如雪皆消融”则暗示这些烦恼如同飘落的雪花一样,最终被大自然的洗涤所消散。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乐观,也透露出他对人生无常的无奈。
第四句“枝头黄鸟声更好”,则转向听觉感受。诗人发现枝头的黄鸟叫声更加清脆悦耳,仿佛在为春天的到来而欢唱。这种声音给诗人带来了一丝愉悦和喜悦。
诗人并没有沉浸在这种喜悦之中,而是紧接着第五句“似惜春光怨春老”。这里的“似”字用得非常巧妙,它暗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界景象之间的反差。诗人似乎在感叹春天的美好却又无法长久,春天的消逝也让他感到惋惜和哀愁。
第六句“少年乐事那复得”,则是诗人对过去的回顾和反思。他回忆起年轻时的快乐时光,那时的无忧无虑和快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句诗透露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无奈。
最后一句“只今空忆长安道”,更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尽管他已经年岁渐长,但仍然希望能够回到过去的时光,重温那些美好的记忆。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以“花下独酌”为引子,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和诗人自己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过去欢乐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无奈之情的抒发。同时,诗歌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