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一卷,是驱炎清课。
燃竹风廊飏茶火。
把尘襟尽涤,世累都捐,萧淡甚,泉际山颠有我。
老僧无个事,闲话忘机,簌簌林间暗香堕。
薄暮转山房,水簟凉生,拂磁枕、北窗高卧。
又细听、微风响松涛,觉此际心情,十分安妥。
【注释】
洞仙歌:词牌名。
南华:指南岳衡山,又称南华。
一卷(juàn):一本。
驱炎:避暑。
清课:消暑。
燃竹:指在山房中点上竹火,以驱逐酷热。
风廊:指山房中的凉廊。
飏茶火:指点燃茶炉煮的茶叶。
涤(dí)襟(jīn):洗涤衣服。
世累:尘世的烦恼。
萧淡:清闲淡静。
泉际(quán jì):泉水边。
有我:有我在其中。
老僧无个事,闲话忘机:意思是僧人没有什么烦心的事,说话时忘记了世俗的心机,即放下一切世俗心,与世隔绝。
簌簌林间暗香堕:树林中传来阵阵清香飘落下来。
薄暮:傍晚。
转山房:回到山房休息。
水簟(diàn):用荷叶包裹着草席做成的坐垫。
拂磁枕(chí zhěn):把枕头擦拭干净。磁,一种用铁粉烧制的瓷。
北窗:北面的窗户。
细听、微风响松涛,觉此际心情,十分安妥:仔细聆听微风吹动松林的声音,感觉到此刻的心情十分安详平静。
【赏析】
《洞仙歌》,又名《洞仙歌令》、《洞仙歌慢》。《洞仙歌慢》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洞仙歌》为唐教坊曲,后用入教坊。宋代有《洞仙歌慢》《洞仙歌慢·夜月》《洞仙歌慢·咏雪》等词牌,但皆非《洞仙歌慢》正格。此词写南岳山房之景及作者避暑时的心境。
“南华一卷”两句:指阅读南华经,以消除暑热。南华,指南岳衡山,又称南华。卷,书卷;一作“本”。驱炎,消夏。清课,消暑之课业。
“燃竹风廊飏茶火”两句:指点燃竹火和茶炉煮的茶叶,使清凉的风从凉廊中吹过,洗去尘世的烦恼,清静淡雅如仙境一般。飏,扬起;飏茶火,即燃竹火。
“把尘襟尽涤”两句:意为洗涤尘世的烦恼,放下一切世俗心,与世人相隔离。
“老僧无个事”两句:意思是说僧人没有什么烦心的事,说话时忘记了世俗的心机,即放下一切世俗心,与世隔绝。
“簌簌林间”两句:树林中传来阵阵清香飘落下来。
“薄暮”两句:傍晚时分,回到山房休息。转山房,回到山房休息。
“又细听”两句:《太平广记》卷五九二引《潇湘录》:“王舍人宅前临江,有亭榭,每至秋月新明之际,辄命宫女登赏。因命取琴弹之,遂奏《洞庭秋思》一曲。”此词即由此化出。细听、轻风摇动松涛声,感到此时此刻的心情非常平和。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山居生活的词。
起首两句,写在南华山房中阅读南华经,以消暑气。南华是南岳衡山,又称南华。“一卷”即一册书。古人读书多在户外,故称“读”,也写作“读”。这两句既写出了山居生活的乐趣,又表现了作者对佛教经典的热爱之情。
“燃竹风廊飏茶火”两句则写山居生活中一个具体的生活片断。燃竹火和煮茶都是消暑的方法。这里说,在山房中点燃竹子生火来驱除暑气,煮些茶来喝。同时把衣襟都洗得干干净净,摆脱掉尘世的烦恼。
“老僧无个事”两句则进一步写山居生活中的闲适。僧人没有什么烦心事,闲谈中忘却了人间世事。
“簌簌林间”两句写山居中听到的林间之声。这里的“簌簌”形容落叶随风飘散的声音,也可形容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林间传出阵阵清香飘落下来。
“薄暮”两句写山居中傍晚时分的情景。夕阳西坠,天色渐晚,作者回到了山房中休息。水垫子凉爽舒适。
结尾两句写夜深人静时听到的松涛声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夜已经很深了,作者静静地躺着,听着松涛声,感到自己的心情非常宁静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