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议自今,庙食自今,怜庸辈发聩振聋,此事固于今为烈;
一疏千古,一死千古,创奇格成仁取义,先生乃振古所无。
【译文】
朝廷讨论从今以后,皇帝的祭祀从今以后,可怜那些平庸之辈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这件事本来在今天就很突出;
一篇奏疏流传千古,一次牺牲也流传千古,创新的格调和成仁取义的精神,先生是振古以来所没有的。
【注释】
廷议:朝廷讨论、审议。自今:从今,指从现在开始。庙食:古代帝王祭祀时,用牲牢陈列于太庙中以供品飨,因称帝王为“太牢”,臣子进见帝王亦用太牢以示敬意。这里指对君主的祭祀。庸辈:平庸之人。发聩振聋:唤醒聋者听清声音。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聩(kuì):耳聋。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烈:突出。一疏:指《出师表》。千古:指千百年。奇格:奇特的体裁。成仁:为了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取义:为了正义而不惜舍弃自己的利益。振古:振作古人。无:没有。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吴可读的挽联,表达的是作者对于吴可读的崇敬和哀悼之情。整首诗通过“廷议自今”、“庙食自今”、“庸辈发聩振聋”、“一疏千古”、“一死千古”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于吴可读生前贡献的肯定和赞扬,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吴可读英烈精神的敬仰和怀念。
“廷议自今”,这句话的意思是朝廷的讨论将从现在开始,这反映了作者对于吴可读的贡献和成就的认可,同时也是对他一生努力的肯定。“庙食自今”,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的祭祀将从现在开始,这反映了作者对于吴可读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地位的认同。
“怜庸辈发聩振聋”,“庸辈”在这里指的是那些平庸之辈,他们能够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这是对他们智慧和勇气的赞美。“此固于今为烈”,“此”指的是上述的庸辈,“烈”则表示他们的行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疏千古”,“一疏”指的是吴可读所写的奏疏,“千古”则表示这篇奏疏的影响力跨越了千百年的时间。“一死千古”,“一死”指的是吴可读的死亡,“千古”则表示他的牺牲具有永恒的价值。
“创奇格成仁取义”,“创奇格”指的是吴可读的独创性,“成仁取义”则是他坚守的原则和信念。“先生乃振古所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吴可读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人,他的成就和品质都是前人所不能比拟的。
这首诗通过对吴可读的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以及他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英勇的行为。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吴可读的深深敬意和哀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