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伯、为诗豪、为经史笥、为学校宗,讲席抗河汾,门墙有幸亲师范;
是乡贤、是国老、是封疆臣、是天子使,精神托箕尾,华夷同悼失耆英。

【注释】

①文伯:郭嵩焘字子敦,号竹虚。

②诗豪:指杜甫。

③经史笥:即“书笥”,盛装经史的书柜。

④学校宗:即“学林宗”,指学问的领袖或中心。

⑤河汾:指孔子弟子颜回、曾参、孟子等四人,皆姓颜氏,故以河汾代称孔子弟子之群。

⑥封疆臣:指郭嵩焘在湖南为官时,治理湘江流域,使湘江上游一带百姓安居乐业,成为湘江流域的“封疆之臣”。

⑦天子使:指郭嵩焘被派往广东主持粤海关事务,是朝廷的特使。

【赏析】

这是一副挽联,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赞郭嵩焘的功德;后半部分悼念他的逝世。前半部用七组并列的对偶句,赞郭嵩焘的功德;后半部用四组并列的对偶句,悼念他的逝世。

上联:“为文伯、为诗豪、为经史笥、为学校宗,讲席抗河汾,门墙有幸亲师范。”

下联:“是乡贤、是国老、是封疆臣、是天子使,精神托箕尾,华夷同悼失耆英。”

这副挽联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前后两联对称,形式工整。上联赞郭嵩焘的功德,从四个方面来写:一是他为人好学,有才识,能诗能文;二是他在学术上有成就;三是他做地方长官时有政绩;四是他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下联悼念他的逝世,也是从四个方面来写:一是他是当地人民的敬仰的对象;二是他是国家的老人; 三是他是一位有威望的地方长官; 四是他的精神和道德高尚,值得人们怀念。上下联内容相对,形式对仗,既颂其德,又哀其逝。

郭嵩焘(1818-1891),字伯荫,一字筠仙,别号陶庵,晚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清朝后期大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累迁至礼部右侍郎兼管兵部事,不久因丁母忧归籍。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应曾国藩邀入湖南,任按察使。同治初年,任两江总督。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调广东钦差大臣,次年任广东巡抚。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任总理衙门大臣。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拜体仁阁大学士。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以协办大学士身份出督广西。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以大学士身份出督湖广。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加太子太保衔。民国成立后,辞政归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