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边新结小团瓢,户外宁知市与朝。
无供也须留客坐,有花何必待人邀。
自知疏懒性成癖,谁谓清闲福未饶。
如此长贫亦韵事,不妨卒岁混渔樵。

【注释】

幽居杂咏:诗人在隐居时写的一组诗,共五首。

溪边:指溪流旁边。新结小团瓢:用“小团瓢”来形容溪流旁边的小屋。

宁知:怎么知道?市与朝:指市场上的繁华景象和朝廷里的热闹。

无供:没有招待客人的东西。留客坐:请客人坐下来休息。

有花:指有花可以观赏。何必:为什么。人邀:有人邀请去赏花。

疏懒性成癖:指自己性格上的疏懒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清闲福未饶:指自己虽然清闲,但是福分却不够。

长贫亦韵事:即使长久贫穷也是一种雅兴。卒岁:终年。混渔樵:像渔夫、樵夫那样过着平民生活。

【赏析】

《幽居杂咏》是诗人在隐居期间写的一组诗,共五篇。这组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热爱,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淡泊和超脱。

首句“溪边新结小团瓢”,描绘了诗人在溪边建造的一个简陋的小房子,象征着他的生活方式。这里的小团瓢,既是一个居住的地方,又是一个用来盛水的器具,寓意着简朴的生活和自给自足的精神。

次句“户外宁知市与朝”,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繁华世界的淡漠态度。他宁愿在户外欣赏自然的美景,也不愿意去了解那些喧嚣和繁华的市朝。这里的“宁知”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的无奈和接受。

第三句“无供也须留客坐”,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珍视。他虽然没有提供什么招待客人的物品,但仍然会热情地招待来访的朋友。这里的“留客坐”,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对朋友的尊重和关爱。

第四句“有花何必待人邀”,则是对前两句的深化和扩展。诗人认为,即使没有花朵也可以欣赏自然的美好,不需要别人的邀请。这里的“有花”,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花草,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内心的感悟和领悟。

最后一句“自知疏懒性成癖”,则是对整个作品主题的升华。诗人认识到自己的疏懒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他并不以此为耻,反而以此为乐。这里的“疏懒”,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评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和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淡泊和超脱,以及对自然和内心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