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得柴桑花满村,卷帘人瘦近黄昏。
迷离色相空香国,黯淡精神借月魂。
红烛持鳌相对坐,白衣送酒暗敲门。
怜渠傲骨浑疑化,半属烟痕半墨痕。

《菊影》

种得柴桑花满村,卷帘人瘦近黄昏。

迷离色相空香国,黯淡精神借月魂。

红烛持鳌相对坐,白衣送酒暗敲门。

怜渠傲骨浑疑化,半属烟痕半墨痕。

【注释】:

  1. 柴桑:地名,在今湖北黄梅县。
  2. 卷帘:关闭帘子。
  3. 柴桑花:即菊花,因产地是柴桑而得名。
  4. 卷帘人:指诗人自己。
  5. 黄昏:指傍晚时分。
  6. 迷离:模糊不清的样子。
  7. 香国:指香气弥漫的地方。
  8. 黯淡:形容颜色灰暗无光。
  9. 精神:这里指精神、气质。
  10. 烛光:点燃的蜡烛。
  11. 鳌:古代传说中的海中大龟。
  12. 白衣:穿着白色衣服的人。
  13. 墨痕:用墨水画的痕迹。
  14. “半”字在这里表示一种模糊的意味,暗示着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是模糊且难以捉摸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首句“种得柴桑花满村”,描绘了秋天里满村子都是菊花的景象,营造出一个宁静祥和的乡村画面。第二句“卷帘人瘦近黄昏”,通过描写诗人自己的情景,表达了一种孤独、落寞的情绪。接下来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菊花的美丽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感觉,如“迷离色相空香国”,意味着菊花的颜色虽美,但给人的感觉却虚无缥缈,像是没有实质的东西。而“黯淡精神借月魂”,则表现了菊花的香气虽然存在,但它们的精神却是暗淡的,仿佛只有月光才能映照出它的影子。

第三句“红烛持鳌相对坐”,使用了“红烛”和“鳌”两个元素,前者象征光明和温暖,后者则可能象征着高贵和尊严。诗人通过这两个元素的结合,形象地表现出一种静谧、庄重的气氛。而“白衣送酒暗敲门”则以“白衣”和“酒”为元素,展现了一种神秘而又温馨的氛围。这种氛围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最后一句“怜渠傲骨浑疑化,半属烟痕半墨痕”,则是对前面所描绘的景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诗人感叹这些菊花仿佛具有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仿佛它们已经化为了某种无形的存在,而它们的形态也变得模糊不清。同时,诗人还注意到了这些菊花上的墨迹,这暗示着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和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