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销逾限博征钱,剜肉补疮倍可怜。
能吏追科多上考,计臣加赋在均田。
残编半蚀鱼鳞册,直笔新裁虎尾篇。
剔弊何如能责实,但循成法一条鞭。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守仁创作的。下面是每句的解释:
- 感怀五首,其四
- 奏销逾限博征钱,剜肉补疮倍可怜。
- 能吏追科多上考,计臣加赋在均田。
- 残编半蚀鱼鳞册,直笔新裁虎尾篇。
- 剔弊何如能责实,但循成法一条鞭。
译文:
- 这组诗歌共有五首,第四首是其中一首。
- 奏销超过限额征收钱财,割肉补疮更加可怜。
- 能干的官员增加税收并加重考试,计算的官员增加赋税以实现土地的均分。
- 残缺的书籍一半已经磨损得像鱼鳞一样,直接的笔迹新裁制像老虎尾巴一样的篇章。
- 剔除弊端如何能够责求真实,只是遵循旧有的规章制度。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朝哲学家王守仁的作品《感怀五首》中的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不满以及对改善现状的渴望。
首联“奏销逾限博征钱,剜肉补疮倍可怜。”表达了对过度征税和苛捐杂税的批判。在这里,”奏销逾限”指的是官府对百姓所缴的赋税超过了规定的期限,”博征钱”则意味着征收了过多的税款。作者通过使用比喻“剜肉补疮”来形象地描绘这种无谓的额外负担,使得原本已经困苦的百姓更加难以承受。
颔联“能吏追科多上考,计臣加赋在均田。”批评了那些有能力却滥用职权的官员和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官员。这里的“能吏”和“计臣”是指那些善于钻营、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民众疾苦的官员,他们通过增加额外的考核和赋税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种做法在古代被视为不道德的。而“在均田”暗指这些官员的行为违背了土地分配公平的原则,加剧了社会矛盾。
颈联“残编半蚀鱼鳞册,直笔新裁虎尾篇。”描绘了书籍的残破和官员的贪污腐败。”残编”指的是破损的书籍,象征着知识和文化的损失。”鱼鳞册”则是古代记录土地和人口的档案,这里暗示着这些档案已经破旧不堪,无法准确记载信息。”直笔新裁虎尾篇”则是指正直的官员被提拔为高官,他们的政策和主张如虎般威猛有力。
末联“剔弊何如能责实,但循成法一条鞭。”表达了作者对于改革的建议。在这里,“剔弊”意味着消除弊端,而“能责实”则是指能够追究责任、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条鞭”是一种税制改革,旨在简化税收制度,减轻百姓负担。然而,作者认为仅仅遵循旧有的做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整首诗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表达了作者对于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正的强烈愿望。同时,它也启示后人要勇于面对问题,不断寻求改革和进步,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