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文采慕骞飞,竟与侏儒论饱饥。
中散固非今世偶,孝章能恤少年讥。
鸣蛙各有官私属,犬吠情知属越稀。
何处沧桑渺尘土,一竿吾欲擅鱼矶。

【注释】

遣兴:即兴之作。遣,排除;兴,兴起。

平时:平时的时候,指闲居无事时。

文采慕骞(qiān)飞:文采,才华。骞飞,高飞。形容才能出众。

竟:到底。

侏儒(zhūrú):身材小的人,这里泛指平庸浅陋之人。

中散固非今世偶:中散,东汉末年文人祢衡的字。祢衡才高而自负不平,常与曹操为敌。

孝章能恤少年讥:孝章,汉光武帝刘秀的字。他年轻时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官到交趾,后被召回,封侯赐爵。

呜蛙各有官私属:鸣蛙,青蛙,比喻有才能的人。

犬吠情知属越稀:犬吠,狗叫声,这里借指隐者的生活。越稀,稀少。

沧桑:世事变迁。渺尘土:渺茫,模糊不清。

一竿吾欲擅鱼矶:吾欲擅鱼矶,我想独占渔矶。竿,竹竿。

【译文】

我平时很羡慕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才华横溢、气度不凡,最终竟然和那些平凡浅陋之人论及饱饥之事。

我虽然也自命清高,但与当今之辈不同,我能够体恤那些年轻士子们所受的讥嘲。

那些有才能的人各自有着自己的追求和志向,就像青蛙一样有自己的归属。而那隐居山林的士人的生活,却显得十分稀少。

在世事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中,我们这些普通人又有什么资格谈论什么得失成败呢?我渴望像古人那样隐居山林,独占渔矶,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

【赏析】

《遣兴》是一首七绝,作者通过抒发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深沉真挚。

首句“平时文采慕骞飞”,诗人以“平时”二字开篇,表明自己在平时之时就已经对那些才华出众的人心生敬仰之情。这里的“文采”是指人的才华、气质等内在素质,而“骞飞”则用来形容人的才能出众、气度不凡。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人都是出类拔萃、与众不同的存在。这种对人才的欣赏和向往,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

诗人笔锋一转,转而关注现实社会中那些平庸浅陋之人。他用“竟与侏儒论饱饥”来表达自己对这些人的不屑和轻蔑。这里的“侏儒”指的是那些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的人,他们的见识短浅,无法与诗人相提并论。而“饱饥”则暗示着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过于狭隘,只能停留在物质层面。这样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对人才的珍视和追求。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时代风气的批判和不满。

第三句“中散固非今世偶,孝章能恤少年讥”则是诗人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散(即祢衡)并非只是一时之奇,而是真正具有卓越才华和远见卓识的人;而孝章(即刘秀)虽然年少时曾被贬官到交趾,但他后来却能够重回故土,成为一代明君。这说明只要有才能和智慧,就不怕被世人误解或嘲笑。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时代变迁和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两句“鸣蛙各有官私属,犬吠情知属越稀”则是对前文的进一步展开。诗人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那些有才能的人各有自己的追求和志向,如同青蛙各自栖息在自己的领地里;而那些隐居山林的士人却很少见,如同狗吠声稀少难闻。这既体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

最后一句“何处沧桑渺尘土,一竿吾欲擅鱼矶”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自己的隐居愿望作为结尾,表达了自己对于平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认为只有隐居山林、淡泊名利才能真正领略到生活的真谛和美好。而他也希望能够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内心的抒发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展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诗人选择了一条独特的道路,那就是回归自然、享受简朴的生活。这种生活态度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品质和审美情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